中央政策解读

  • 2024-02-21导出word开年工作 实干为先——国务院第三次全体会议解读

    开年工作 实干为先——国务院第三次全体会议解读

  • 2024-01-30导出word如何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如何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

  • 2023-12-13导出word《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做好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指导妇幼保健机构做好儿童呼吸道疾病诊疗 ...

  • 2023-11-20导出word《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解 ...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解 ...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解读

     

    一、《实施方案》的起草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并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中设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明确提出工作目标,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及以下。

    国家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持续完善慢性病防治政策支持体系。统筹各方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配合,对居民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及发病情况进行监测,深入研究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早诊早治、科普宣教和能力培训,取得一定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路径,切实保障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落地生效,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方案》有哪些主要特点?

    《实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短板,进一步完善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效,确保“健康中国行动”有关目标落到实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集中各方力量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源头入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二是注重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聚焦健康全过程。立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以健康为中心,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风险因素控制,完善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高危人群筛查到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以及康复服务的一体化全流程管理。

    三是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着力探索拓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服务范围,加大早诊早治力度,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工作。同时,建立更加紧密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

    三、《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含什么?

    《实施方案》明确了2023-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并提出了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需达到的目标,并围绕工作目标提出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一方面要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健康政策;另一方面要树立个人健康观念,加强健康监测。

    二是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健康素养。向公众提供权威健康知识,拓展健康知识传播渠道,丰富健康资讯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

    三是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拓展监测网络,持续监测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提高监测效率及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

    四是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三高共管”力度以及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加强综合评估,拓展机会性筛查;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技术指南、操作规范;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推广智能化预防与诊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

    五是完善急救体系,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不断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或)临床路径。

    六是加强科技创新攻关,解决防控关键技术问题。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和协同网络建设,持续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为提升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四、《实施方案》有哪些保障措施?

    为保障各项目标的实现,《实施方案》要求各地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部门责任,明确职责和分工。二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各项健康中国专项行动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形成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强大合力。三是狠抓督促落实,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督促指导,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切实保障防治工作效果。

  • 2023-10-20导出word《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一、出台背景

    托育服务是生命全周期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积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在婴幼儿膳食营养、身体发育、疾病防控、保育照护等方面加强对托育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发展,受到广大婴幼儿家长和托育服务从业者的好评。为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二、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共有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订单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托育机构作为签约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二是加强儿童照护指导。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建立联系,定期上门对接和指导。三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医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积极与托育机构合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四是落实疾病防控责任。依法加强对托育机构疾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托育机构落实疾病防控主体责任。五是健全相关支持政策。明确了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托育服务在场所、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六是加强动态监督管理。逐步将托育机构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范围,开展经常性检查。七是抓好典型示范引领。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托育服务整体水平。八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订单签约服务清单。

    三、贯彻落实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高度重视,发挥牵头作用,细化工作方案,制定订单签约服务项目清单,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政策落地见效。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儿童保健、疾病防控、儿童诊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婴幼儿保健相关项目要求和经费支持,江西、浙江等省份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为政策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托育机构中婴幼儿比较密集,人群比较特殊,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支持和指导。不少医疗卫生机构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地方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开办了托育机构。要坚持规范运作、典型引路,带动和引领当地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将加强宣传解读、人员培训和督导调研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指导意见》各项要求落地见效。

    相关文档

       链接:《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23-10-06导出word《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丰富优质旅游供给,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便于各地各部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若干措施》,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移民管理局、国家林草局、中国民航局、国家文物局、国家外汇局等部门,就文件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若干措施》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234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7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725日,国务院领导同志主持召开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进一步对促进旅游业加快恢复发展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文化和旅游部会同20多个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研究破解当前制约旅游消费、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经深入研究、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起草形成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措施并报国务院。

    9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若干措施》,从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提升行业综合能力、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30条工作措施。《若干措施》强调,要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发展生态旅游产品,拓展海洋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盘活闲置旅游项目。《若干措施》提出,要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惠民政策,调整优化景区管理,完善旅游交通服务,有序发展夜间经济,促进区域合作联动。《若干措施》明确,要加强入境旅游工作。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恢复和增加国际航班,完善入境旅游服务,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发挥旅游贸易载体作用。《若干措施》要求,要提升行业综合能力。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若干措施》提出,要强化保障措施。健全旅游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用地、人才保障,做好旅游安全监管,完善旅游统计制度。

    二、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同时努力发挥旅游在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的作用。引导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艺术展览、文旅展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因地制宜培育旅游演艺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鼓励打造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旅游演艺项目。全面推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全国各地旅游开发中华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建立并完善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开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主题旅游推广活动,依托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名人、典籍等文化资源,设计推出一批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培育“读李白 游神州”“长江青春之旅”“北国漫游之旅”等主题旅游线路。以文化生态为依托,培育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活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用好红色资源,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结合游径开展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民俗展演、体育赛事等特色活动,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乡村遗产酒店、特色民宿、夜间经济、老字号传统技艺体验等新型业态。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及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拓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海洋旅游等产品供给?

    文化和旅游部将充分发掘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实施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行动,利用城市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旧厂房、旧街区、旧仓库等存量空间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促进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扩大城市休闲空间,加强主客共享,丰富文化和旅游休闲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旅游度假区提质扩容、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品质的休闲度假产品和服务,着力建设滨海、山林、河湖、温泉、冰雪等多种类型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绿道、骑行道、郊野公园、停车设施等微循环休闲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自驾车旅居车停车场等服务设施。

    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运营水平。持续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深入挖掘和彰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和游客体验。做优做强“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品牌,开展游购乡村、艺术提升、数字提升、餐饮提升等乡村旅游质量效益提升系列活动,结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建设经验,推出一批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在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推出149条“橙黄橘绿 乡村胜景”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山河秋韵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

    自然资源部将积极做好用海用岛要素保障服务。指导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依法依规保障旅游项目合理用海用岛需求,不断满足公众亲海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交通运输部、体育总局等部门积极指导地方加大海洋文化资源挖掘和转化力度,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邮轮旅游、海岛度假、海洋运动、休闲渔业等业态,加强旅游与体育休闲、运动赛事融合发展,促进海洋休闲体育消费。支持地方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化邮轮港和游艇码头建设布局,丰富邮轮游艇产品开发,逐步拓展国际邮轮航线,全面推进国际邮轮复航。

    四、如何推动体育活动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

    一是围绕改善体育消费体验,进一步丰富体育旅游产品,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将以“跟着赛事去旅行”为主题,结合重大赛事以及精品赛事、民族特色体育赛事,设计特色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鼓励市场主体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等行业融合互动。二是围绕丰富体育消费场景,进一步完善体育旅游设施。体育总局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支持滑雪场等各类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利用多方资金渠道,持续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不断改善体育旅游消费的场地设施条件。三是围绕促进体育消费升级,进一步培育体育旅游品牌。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将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持续发布国庆、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发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作用。充分利用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平台,宣传推广优质体旅融合产品。四是围绕夯实体育消费基础,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标准和统计。体育总局将持续加强体育旅游场地设施、产品、管理和服务等标准的制修订,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品质量。加强体育消费统计,总结推广赛事活动拉动体育消费的统计方法,研究建立相关统计监测机制。

    五、如何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品?

    推动绿色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引导,推动形成集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旅游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让游客在感悟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绿色消费和健康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是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的观光、游憩、度假、体验、健康、教育、运动、文化等活动,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路径。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要坚持保护优先,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景观与生态的干扰,维护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

    在严格保护前提下,探索自然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坚持依法依规,尤其是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发展生态旅游,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及管控要求,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在限定区域内开展活动,不得开展房地产、高尔夫球场、开发区等项目以及与保护管理目标不一致的旅游项目。

    发展生态旅游产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生态旅游需求。引导发展以体验、健康、科普、文化、运动等为主题的新业态新产品,特别是深受大众欢迎的自然教育、生态露营、户外运动、森林康养等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六、如何推动盘活闲置旅游项目,扩大有效投资?

    经过多年投资建设,各地发展形成了一批旅游项目,对推动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部分旅游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闲置低效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盘活闲置旅游项目,推动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提升旅游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一是推动建立闲置旅游项目工作台账,针对闲置旅游项目主要问题和成因,按“一项一案”科学编制项目盘活工作方案,分类落实各项盘活条件。二是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盘活闲置旅游项目提供配套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提升资产吸引力。鼓励社会资本以及设计策划、建设投资、管理运营、内容生产、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三是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定期遴选一批取得盘活成效的旅游项目,引导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及相关市场主体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遵循旅游项目投资建设运营规律,丰富旅游项目经营内容和业态。

    七、如何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惠民政策?

    文化和旅游部将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一是丰富旅游消费场景。支持各地加大文体商旅等领域的融合力度,围绕避暑、避寒、亲子、研学、乐园、演出、博物馆、体育、滨海、森林、草原等消费热点,推出系列消费活动。二是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开展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为游客提供更多旅游新场景新产品新玩法。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业态,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公布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三是加强促消费平台载体建设。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启动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成为消费促进及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升级和产业转型增效。开展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评选,创新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培育新型业态和新消费模式,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空间,丰富个性化定制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四是实施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中国银联、相关金融机构、支持机构落实2023年“百城百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推出特惠商户折扣、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票价优惠等惠民行动。五是创新开展“旅游中国·美好生活”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以神州春色、畅游一夏、山河秋韵、冬日胜景等为题深入实施“跟着季节游中国”专项推广,以城市好味、城市好景、城市好街、城市好展等内容深入实施“城市巡游记”专项推广,并“开展我的家乡有宝藏”专题活动引导游客推介家乡资源,统筹支持跨省区域旅游宣传推广,通过特色化供给创造新需求、细分化需求牵引新供给,持续营造浓厚文化和旅游消费氛围。

    八、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景区管理,科学设置线上、线下购票预约渠道,满足广大游客参观游览需求?

    近年来,各类高品质景区、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节假日期间的热门目的地。一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倡导各地景区不断优化预约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搞“一刀切”,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不断提升预约便利化水平。要求各地景区保留人工购票窗口,在游客量未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提供线下服务。下一步,还将指导各地景区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手段,畅通景区等场所预约渠道,简化预约程序,提高预约操作便捷性。在暑期、国庆节等旅游旺季,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弹性供给等措施,不断提升旅游便利化服务水平。

    对于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局持续指导各地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调整完善门票预约制度,积极应对需求变化,科学研判总体需求,合理实施预约、限流、错峰机制,结合自身承载能力,调整开放时间,通过分时段预约、退票动态回池、弹性增加预约名额等措施,提升购票预约参观便利化服务。

    九、如何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构建“快进”交通网络?

    为提升“快进”交通网络衔接效能,激发旅游消费潜力,交通运输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发布《关于做好全面恢复国际邮轮运输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打造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指导各地构建便捷高效、服务优质、安全有序的旅游客运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促进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国家旅游风景道、旅游交通体系等规划建设,打造具有特色的交旅融合服务。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民航、高等级公路等构建“快进”交通网络,提高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加快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加强高速公路旅游特色服务区、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通航建筑物、港口码头、旅游交通标识标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普通国省道沿线合理建设旅游驿站、观景平台、停车区等设施,提高旅游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二是优化完善旅游出行服务。健全重点旅游区域交通集散体系,优化配置重点旅游城市客运网络,增加旅游城市至主要客源地发班班次,加密火车站、民航机场、汽车客运站等客运枢纽至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的直达线路,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在具备条件的汽车客运站设立高铁无轨站、城市候机楼,积极推动在火车站、民航机场设置道路客运车辆专用停车区或临时停车位,提供公铁联运、空公联运等联运服务,积极推进跨运输方式行李直挂运输,满足游客“徒手旅行”需要。支持开通串联旅游景区、度假区的客运线路,积极拓展“门到门”“点到点”的定制客运服务,推广应用电子客票服务,持续提升旅游交通服务质量。

    十、如何加强海外市场宣传推广,持续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系列推广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将以全球文明倡议为引领,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持续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系列推广活动。一是建设“你好!中国”国家入境旅游品牌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举办系列旅游对话活动、国际性旅游会议等,构建高级别入境旅游推广机制。邀请旅行商等来华参加洽谈、调研、踩线和联合开发线路。加大各类国际旅游展会的参会频次和力度,办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性文化和旅游推广节庆、展会,提升中国入境旅游影响力。二是打造“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出“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宣传片,制作配套多语种宣传物料,充分发挥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的桥梁和窗口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宣传推广。三是加强入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球旅行商开展“中国入境游旅行商伙伴行动”,向其提供全方位入境旅游信息服务和操作指导。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和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全面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素质。

    十一、在优化签证政策方面近期有哪些具体举措?

    202318日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中外人员往来加快恢复。外交部不断优化签证政策,出台系列便利措施,指导各驻外使领馆全力保障外国人来华渠道畅通。经有序调整,目前来华签证及口岸签证、过境免签、区域性免签等入境政策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因应外国人来华签证申请激增,中国驻外使领馆纷纷采取延长工作时间、增加预约量、增派人手等措施,为外国申请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绝大多数中国驻外使领馆已实现两周内可预约,部分中国驻外使领馆一周内甚至第二天即可预约。递交签证申请材料后,通常可在4个工作日内获发签证。中国驻外使领馆还为因紧急商务、人道等事由需来华人员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预约等特殊便利。51日起,外国人可持APEC商务旅行卡虚拟卡入境。726日起,恢复对新加坡、文莱单方面免签政策。8月中旬起,对符合条件的大部分签证申请人采取阶段性免采指纹措施。920日,新版签证申请表上线,优化34%的填报项,大幅压缩文字性填报项目,办理来华签证更加便捷。此外,今年以来,我国同哈萨克斯坦、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签署免签协定。各界对上述措施反响积极,驻外使领馆签证签发量快速回升,入境外国人数量稳步增长。下一步,外交部将持续优化签证政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为畅通中外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十二、支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移民出入境便利措施有哪些?

    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为扩大对外开放、便利人员往来提供政策支持。在会同外交部提高驻外签证机关来华签证办理效率的基础上,为外国人来华旅游等提供更多渠道和便利。一是为入境旅游外国人提供口岸签证便利。目前,全国71个城市97个口岸签证机关可为国内旅行社组织、接待的外国旅游团办理团体旅游签证,每次在华停留不超过30天。二是持续优化过境免签政策。目前,18个省23个城市31个口岸,对53个国家人员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即53国人员从中国过境前往第三国或地区,可持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联程客票,在规定区域内免签停留72/144小时,为外国人短期过境从事临时商务、会议、旅游等活动提供出行便利。三是实施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符合政策适用条件的外国人可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旅游,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实施外国旅游团邮轮入境15天免签、在海南实施59国入境旅游30天免签、在广西桂林实施东盟10国旅游团入境144小时免签、在广东实施港澳地区外国人组团进入珠三角地区和汕头旅游144小时入境免签政策。四是优化通关保障。进一步简化邮轮及船员查验手续,推行随船查验方式,提高通关效率,助力推动相关旅游企业、邮轮公司设计推出更多邮轮航线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访问港邮轮来华和外籍旅客登陆观光。下步,国家移民管理局将持续统筹研究深化扩大开放的移民出入境管理政策措施,进一步服务保障我国旅游业发展。

    十三、在恢复和增加国际航班方面近期有哪些举措?

    中国民航局将推进国际客运航班恢复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对国际航班恢复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逐一分析,制定针对性工作措施,并会同有关部委,协同施策。一是推动航权充分使用。目前我国已与除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外的125个签署航空运输协定国家恢复疫情前双边航权安排适用,中外航空公司恢复或增加航班已无航权障碍。二是积极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从降低收费、加大时刻供给等方面支持航空公司增加运力投放。三是及时掌握中外航空公司在运营国际航线航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采取措施,协调相关国家主管部门推进解决。四是配合商务部、外交部与航空公司建立对接渠道和机制,引导航空公司满足外交、商务往来需求,提供更好的航空运输保障。

    从国际航班实际执行情况看,2023918日至24日实际执行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班量为3849班(每个往返计为1班),是实施“乙类乙管”前一周(202312日至18日)的近8倍,恢复至疫情前的50.5%;通航国家61个,至英国、意大利、马尔代夫等16个国家的航班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中国民航局将进一步结合中外航空公司恢复增加国际客运航班的需求,进行精准施策和重点保障;会同相关部门继续积极推进与重点国家磋商,恢复双边航权安排适用;加强航权资源利用监管,敦促各航空公司提高航权使用效率。此外,中国民航局也将根据商务部、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提出的需求建议,优化与航空公司供需对接机制,及时引导航空公司投入运力,积极恢复国际客运航班。

    十四、如何完善入境旅游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指导支付服务主体,为入境游客提供多样化支付服务,便利入境游客在境内的日常消费。一是入境游客可使用支付宝、微信直接绑定境外银行卡,或通过支付宝香港、微信支付香港、港澳版云闪付等13个境外钱包,在境内商户扫码支付。二是境外银联卡持卡人可直接在境内商户刷卡,或将银联卡绑定至银联境外合作机构钱包,实现在境内银联商户支付。三是为解决多数境内网络平台不支持海外信用卡支付的问题,指导银行与支付机构合作,为境外个人在境内电商平台等网站使用境外银行卡支付,提供外卡收单资金结算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将继续推动支付服务主体,结合入境游客支付习惯,区分不同消费场景,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服务。在机场车站、大型商场、涉外酒店、知名景点等全面提供境外银行卡刷卡服务。创新移动支付产品,简化注册认证流程,便利入境游客在小额、便民场景的扫码支付。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高度重视入境旅游服务工作,多措并举满足境外游客入境旅游需求。一是积极推动出入境证件便利化应用。建立出入境证件身份认证平台,推动出入境证件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互联网领域便利化应用,目前港澳台居民可持内地(大陆)通行证等证件享有在交通、金融、电信、教育、医疗、社保、工商、税务、住宿等领域35项便利;推动外籍游客持用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港澳台游客持用来往内地(大陆)通行证等出入境证件预定景区门票、购买车(船)票、住宿登记等便利化社会应用。二是加强入境旅游课程培训。积极参与入境旅游商伙伴行动,持续为国外从事来华旅游业务人员提供课程培训,帮助相关人员了解有关法律政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来华旅游行为,防范境外组团游客随意脱团,维护正常出入境秩序,为来华旅游人员提供优质入境旅游服务。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组织加强导游以及景区、酒店等服务人员外语水平培训,规范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提升导览讲解外语服务水平。

    十五、如何进一步支持旅游企业恢复发展?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积极开展助企纾困行动,为企业发展“输血补气”。下一步,将围绕支持旅游企业转型发展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做好已出台支持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政策落实,做好暂退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延续实施工作,推动减税降费等帮扶政策在旅游领域的落实,并支持旅游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通过完善政策信息渠道、政策汇编等形式,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帮助旅游企业用好用足相关帮扶政策。不断优化旅游领域涉企服务,以企业服务月、入企调研服务等方式,推出系列服务活动和惠企举措,为旅游企业恢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制定实施文化和旅游企业培育计划。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分行业、分层次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市场主体和企业服务机构,引领带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三是引导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对骨干旅游企业的服务,支持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发展潜力,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六、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新形势下,旅游市场新业态不断涌现,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消费者需求呈高品质、多样化的新趋势,对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和旅游部将聚焦关键重点、丰富提升手段,持续推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取得新成效。一是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责、部门联合、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旅游服务质量工作格局和部门协同机制。实施“信用+”工程,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开展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引导支持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二是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建立完善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进评价结果应用。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开展质量提升政策实施效果评估,强化结果应用和跟踪改进。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加强游客权益保护,支持地方建立赔偿先付、无理由退货等制度。三是培育旅游服务质量品牌。大力实施以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充分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旅游消费意识。

    十七、在加强执法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执法监督,部署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聚焦强迫购物、擅自变更行程、拒绝履行合同等突出问题,指导各地加强对旅行社、旅游团队、在线旅游经营者的执法检查,严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二是组织开展暗访评估。针对市场秩序、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等问题,对重点地区的主要旅游线路、旅游团队等进行暗访评估,及时将发现的问题通报相关部门及属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核查处理。三是加强跨部门执法协作。指导各地充分发挥有关工作机制、协调机制作用,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的执法协作,组织开展联合执法,加强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加强举报投诉办理。指导各地依法依规分类处置举报投诉,充分发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网上举报投诉处理系统”作用,加强办理人员培训,持续推进举报投诉数据归集分析,为执法监管部署提供支撑。

    十八、如何用好各有关渠道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涉及领域较多,关联性较强,需要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一直以来,中央财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不断完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通过旅游发展基金等,推进“厕所革命”,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支持举办旅游消费活动,帮助旅游业纾困解难,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通过旅游发展基金、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等资金渠道,支持地方改进旅游公共服务,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同时,加强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渠道的协同配合,加强旅游基础配套,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业投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九、如何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水平,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部门策划实施了《“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9.3亿元,对224个项目进行了补助,对于提升各地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起到了较好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既有专项资金渠道,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提升智慧化管理服务水平。下一步,将继续通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符合要求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力度。

    二十、如何进一步做好对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局等部门着力改善和加强对旅游企业金融服务。一是制定出台政策支持旅游行业。20227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通知,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完善信贷供给体系、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就业和征信服务等六方面举措。另外,中国人民银行也参与出台了支持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等政策。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20229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配套财政贴息政策,专项支持文旅体育等10个重点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项目。三是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旅游相关基础设施项目。20226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用于补充重大建设项目资本金。其中,投向旅游相关基础设施项目5亿元,预计撬动项目总投资49亿元。四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业务和旅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通过优化信贷管理体系、丰富信贷产品等方式,积极对接旅游企业融资需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等方式改善融资状况。截至20238月末,旅游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融资余额1174亿元,同比增长11.3%。五是便利旅游企业跨境贸易外汇资金结算。对于旅游企业在开展跨境旅行业务时发生的相关外汇资金收付,可在银行直接办理,银行按照展业原则自主审核。目前,旅游行业恢复势头和发展预期较好,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也在不断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对旅游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

    二十一、《若干措施》在促进旅游投资方面的创新举措有哪些?

    受旅游资源禀赋、开发模式差异较大等因素影响,旅游资产权属复杂,旅游行业整体资产证券化率低,限制了社会资本投资旅游项目。探索在部分地区开展旅游项目收益权、旅游项目(景区)特许经营权入市交易、备案登记试点工作,有助于提高旅游项目投资运营的资产权益安全性和利用效率;有助于在全国范围统筹管理和积极引导相关市场主体开发利用相关旅游资源,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对旅游项目作出契合市场的价值认定,为相关旅游市场主体开展旅游资产证券化、拓宽融资渠道打牢基础。文化和旅游部将根据旅游资源等级、属性、开发周期、合作对象的不同,研究设立项目收益权和特许经营权的适用范围和相应管理体系。组织相关市场主体在权属设立或变更行为完成后及时进行登记备案,推动实现旅游项目(景区)项目收益权和特许经营权的常态化管理,探索“资源归国家,管理权归政府,经营权归市场”的发展路径。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鼓励在依法界定各类景区资源资产产权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依托景区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推进更多符合条件的旅游类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行上市。

    二十二、如何强化旅游业用地保障?

    自然资源部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关要求,指导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加快省、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安排旅游项目用地。二是科学配置和统筹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对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以及省级人民政府重大项目清单的旅游项目用地,自然资源部依据清单统一配置计划指标;对其他旅游项目用地,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安排,保障其合理需求。同时,自然资源部将积极做好用地要素保障服务,指导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照进度加快、标准不降的要求,做好旅游项目用地组卷报批,依法依规保障旅游项目合理用地需求。三是支持多种方式供应旅游用地。旅游相关建设项目中,土地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土地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的,应当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应。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地。四是基于《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2019年版)》,研究完善旅游产业用地政策,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支持旅游业发展。自然资源部近期印发的《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43个城市开展为期4年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自然资源部将结合此工作,聚焦盘活存量土地探索创新政策举措,支持旅游设施场地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二十三、如何做好旅游安全保障工作?

    安全是旅游的底线,文化和旅游部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工作,把安全管理贯穿旅游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一是推进多部门联合监管。旅游作为综合性产业涉及多种业态,文化和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体育、消防等多部门将联合开展行业安全检查,督促经营主体落实好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强化事故灾害防范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抓好重点场所单位、重要时间时段的安全管理。针对汛期、暑期等重要时段和春节、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研判安全形势并部署。加强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全面推行旅行社用车“五不租”制度,即不租用未取得相应客运经营许可的经营者车辆、未持有效道路运输证的车辆、未安装卫星定位装置的车辆、未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的车辆、未签订包车合同的车辆,加快形成“正规社”“正规导”“正规车”市场格局,切实保障游客安全。

    二十四、如何进一步完善旅游统计制度?

    国家统计局不断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依据《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开展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工作,对外发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等数据,全面反映我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修订工作,其中重点对旅游统计的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进行了优化完善,进一步明确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和统计标准,为做好旅游统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下一步,国家统计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将加强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监测,做好旅游统计制度修订等工作。

    相关文档

    链接: 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 2023-09-01导出word《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

    《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


    《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政策解读

     

    一、制定背景

    手术作为医务人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医疗机构服务患者的重要方式之一。加强手术管理对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委组织制定了手术分级管理、手术安全核查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对保障手术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疾病谱变化,手术的种类和方式也不断变化。持续的监测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开展的手术种类中位数和手术例次数快速增长,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良,手术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包括手术并发症、麻醉并发症等在内的负性事件发生率在少数医疗机构呈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因此,我委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作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子行动进行了安排。按照《行动计划》总体要求,为指导医疗机构进一步落实落细手术质量安全管理要求,进一步提升手术质量安全,我委研究制定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二、主要内容

    《方案》从术前、术中、术后风险管理和系统持续改进等4个方面提出15条具体举措。一是以科学评估为抓手,加强术前风险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围绕手术风险、手术人员能力、患者风险加强评估与管理,科学制定手术方案并做好术前准备,尽可能的降低手术风险。二是以强化手术核查为基础,严格术中风险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围绕手术设备和设施、手术人员及环节、患者与手术过程等核心要素和环节加强核对核查,防止出现差错,保障手术安全。三是以精细管理为保障,强化术后风险管理。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术后转运衔接、即时评估、恢复管理、出院指导等方面工作,尽可能消除术后安全隐患,保障患者术后康复。四是以优化机制为手段,实现系统持续改进。指导医疗机构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手术安全持续改进机制,从系统管理层面保障手术安全。

    三、工作要求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质量安全提升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落实《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抓手,着力推进。在工作中,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质控中心的监督指导,坚持惩戒追责与总结经验“双管齐下”,对辖区内发生的严重手术质量安全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同时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并转化为政策措施,积极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相关医疗机构和质控组织要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密切关注手术质量安全管理领域前沿进展,吸纳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加强手术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学习培训,提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同时,应用信息化手段对手术质量安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以循证依据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科学精准的开展行动。

     

  • 2023-08-16导出word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 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多部门解读《县...

    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 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多部门解读《县...


    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 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多部门解读《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新华社北京815日电题: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短板 推动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多部门解读《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潘洁、谢希瑶新华社记者

    商务部等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一文件有哪些亮点?在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繁荣农村消费市场方面将出台哪些举措?在商务部15日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相关情况。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刚表示,启动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旨在进一步发挥县域商业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促进作用,持续推动供应链、物流配送、商品和服务下沉以及农产品上行,加快补齐农村商业设施、商品服务等短板弱项,确保到2025年,建立起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县域商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良性循环。

    他介绍,重点要在“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设施功能”“进一步加强主体培育”“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四方面下功夫,继续安排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各地不断完善县域商业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乡镇大集和农村新型便利店,支持各类农村经营主体数字化、连锁化转型,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探索发展智慧物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

    在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增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打造农业品牌。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宋丹阳表示,将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方面入手,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地集配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及加工、仓储、包装、冷链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全面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

    “我们将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110个县开展工程建设试点,建立健全农产品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提升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宋丹阳说。

    农村物流配送成本偏高,是“快递进村”面临的一个痛点。对此,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农村物流共同配送,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

    “在县一级,要加强县级处理能力建设,尤其是推进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场地建设和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配置自动化分拣设备;在乡一级,要加强乡镇服务网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村一级,重点实施‘一村一站’工程,加强县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为农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便捷寄递服务。”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边作栋说。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经济发展与改革部副部长马继红介绍,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有效促进了农村流通发展。全系统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等主营板块销售均实现较快增长,县及县以下占比超过八成。下一步,将更好发挥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网络优势,积极推进行动计划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深入落实。

    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依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休闲露营地,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自驾游等精品线路,吸引市民下乡消费。

    “目前已有6000多个省级、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以及4个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形成了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说,将继续完善政策举措、丰富产品供给、创新带动模式,引导各地因地制宜,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带动效益,促进县域消费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电商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丰富农民生活消费,也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

    李刚介绍,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人。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电商进入农村,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比2014年增长了4倍多。

    他表示,下一步,将从强主体、育品牌、畅物流、优服务、促转型五个方面,鼓励电商带头人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进行村播、店播、厂播,促进优势、特色、品牌农产品线上销售,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农村电商特色品牌,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继续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推动农村商贸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县域商业体系。

     

  • 2023-07-10导出word推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访农业农村部 ...

    推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访农业农村部 ...


    推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质量发展

    ——访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记者: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年多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如何?

    刘焕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决策。过渡期以来,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推进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脱贫地区群众和脱贫人口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同比增长11.6%,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2550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的均值。2022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1元、同比增长7.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42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个和8个百分点。

    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及时识别为监测对象,逐户逐人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截至3月底,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中,超过65%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保持动态清零。

    脱贫地区就业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2022年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均超过3000万人。2022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5%以上用于支持产业发展,选派产业顾问组,支持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实施消费帮扶行动,加快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重点区域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西部10个省区市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中央有关单位和部门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选派科技特派团,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动员3779家民营企业、274家社会组织(含全国性社会组织、东部省份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有效衔接政策不断完善。对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驻村帮扶等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采取延续、优化等方式分类处理,国家层面研究出台了一批过渡期衔接政策。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规模达1750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每年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开展约谈和挂牌督办,树牢实效导向。

    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更加深入。启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和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

    记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各地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刘焕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各地深刻领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战略考量,探索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经验做法,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持续健全并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河北省按照“早、宽、简、实”的四字要求,及早发现干预,健全预警机制;放宽认定条件,力求能纳多纳;简化程序手续,快速识别纳入;实化帮扶举措,务求精准施策;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围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抓好产业和就业帮扶。云南省以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增收一批,推动劳动力技能提升转移就业增收一批等“六个一批”为抓手,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出台促增收9条措施和稳就业8条措施,去年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倾斜支持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四川省统筹政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布局和资源要素支撑,全省2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驶上“快车道”,去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农村平均水平。

    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北京“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内蒙古,北京358所学校与内蒙古468所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飞象双师素质课堂”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北京276家医院结对帮扶内蒙古315家医院,输出医疗卫生技术414项,培训骨干医生2.5万人次,帮助17家旗县医院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庆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出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今年示范创建107个村,2027年将达1000个村。深化推广积分制,深化运用清单制,探索推行院落制,大力推进数字化,创新乡村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克服困难挑战,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记者:今年是5年过渡期的第三年,下一步如何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刘焕鑫: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持续压紧压实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体制,较真碰硬开展考核评估,推动各级各部门抓好责任、政策、工作落实。

    持续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拓展监测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开展集中排查,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强化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强化帮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扎实推进产业顾问组技术服务,健全并落实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提升产业帮扶项目带动发展、促进增收的能力。深化劳务协作,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确保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继续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持续稳定和完善帮扶政策。规范和强化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深入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和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深化东西部协作,优化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派强用好挂职帮扶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

    持续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深入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扩大积分制、清单制等覆盖面,推广“党建+网格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开展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记者 顾仲阳)

     

     

  • 2023-06-26导出word“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国家体育总 ...

    “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国家体育总 ...


    “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解读《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委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此,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对《意见》进行了以下解读。

    ——起草背景:“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发展成效明显,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不相适应,体育在乡村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推动形成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十一部委印发了《意见》。

    ——主要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个阶段,到2025年,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批示范典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第二个阶段,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全面建立,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

    ——行动计划:“在全国培育100项以上最美乡村体育赛事”

    围绕关键领域,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亮点包括: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将把乡村体育指导站、乡村各类公共健身设施纳入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运动健康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将为农村人群提供运动监测、运动康复、慢病运动干预等服务;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将建立一支爱体育、懂健身、会组织、扎根乡村的人才队伍;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将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乡村支教计划;“美丽乡村”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将打造体现三农特点的活动IP,到2035年在全国培育100项以上最美乡村体育赛事。

    ——主要举措:“助力乡村建设、赋能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健康、丰富乡村文化”

    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推动有条件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向村民开放;支持在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机构,编制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系列丛书;加强乡村医生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和体卫融合技能培训,将运动干预纳入老年人慢性病防控与康复方案。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引导支持各地发展登山、骑行、水上运动、航空运动、露营等乡村特色户外运动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统筹规划建设健身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等设施;支持乡村集体企业向体育用品企业供应木材、皮革、羽毛等原材料,支持乡村推出“网红”打卡地,支持各地利用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等展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

    破解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匮乏: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认定工作向回乡创业大学生、乡村体育教师等体育人才倾斜;开展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体育人才下乡支教等专项活动,引导相关人才更好地在农村就业创业;完善体育教师补充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支持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为兼职体育教师,在“优师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政策中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支持力度。

    繁荣发展乡村体育文化: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支持开展“一村一品”等乡村自办群众性体育特色活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项目设置、活动策划等方面强化乡村振兴有关工作,在农民丰收节、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增设体育健身内容;传承发展乡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支持打造“乡村体育达人”“乡村体育网红”。

    发展绿色生态体育:在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户外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发布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通用规范;依托乡村山水林田湖草沙及古村落、古遗址等优势,推进国家步道体系建设,完善户外运动配套设施;扶持打造乡村特色体育游戏、特色农趣竞技、特色体育康养等沉浸式体育主题体验项目,推动生态体育多业态融合发展。

     

     

  • 2023-06-15导出word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解读《职业教育 ...

    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解读《职业教育 ...


    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解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新华社北京613日电题: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解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13日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何重大意义?方案有哪些针对性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进行了解读。

    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

    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姬分析,从实践层面来看,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仍然存在。职业院校容易“剃头挑子一头热”,部分校企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的表层,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方案的出台回应了教育呼声和产业需求,体现了国家推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

    “出台实施方案,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是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在当天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说。

    启动遴选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遴选了首批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63个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方案提出,梳理总结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经验做法,启动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刘明介绍,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试点的目的是推动各地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探索,真正拿出一批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现实中,有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

    为了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案鼓励引导职教院校,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

    “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刘明说。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表示,将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结构,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针对“校热企冷”的情况,方案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分校或产业学院,推进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刘明说,要通过这些措施,打消企业顾虑,变“一头热”为“两头甜”。

    “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打出政策组合拳

    方案针对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创新激励扶持举措,进一步健全组合式激励。

    金融政策方面,鼓励银行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

    财税政策方面,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规定的,可按投资额30%的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土地政策方面,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教育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

    信用政策方面,开展行业信用评价,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在例行检查、专项抽查中减少检查频次,在上市融资、政府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政策、评优表彰、政务事项办理等方面予以优先或便利。

    刘明说,要让“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支持政策看得见、摸得着,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资金支持政策备受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方案重点梳理了三类资金渠道,分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长期贷款。此外,还有各级财政资金、商业贷款、开发性贷款、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等。近年来对职业教育投入偏少的局面,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各地要弄清吃透各种资金的支持范围、方式和申报要求,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支持合力。

     

     

  • 2023-05-23导出word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有关负责同志就《意见》制定印发和贯彻落实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本养老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内容上要多样,财力上要倾斜,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李强总理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要树立积极老龄观,分层分类做好养老服务,让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并报请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基本养老服务是指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引导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所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性措施;是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各尽其责、有序协同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14.9%,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截至2022年底,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综合补贴分别惠及3330.2万、546.1万、97.1万、67.2万老年人。全国1395万名老年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368万特困老年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做到“应养尽养”;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1万个,其中养老机构4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4.1万个,床位822.3万张。这些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基本养老服务依然是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的短板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与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其基本概念和服务对象、内容、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有待进一步细化。《意见》在中央文件中首次确定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涵盖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主要内容,突出了对老年人生活安全与失能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回答了基本养老服务“服务谁”、“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等关键问题。

    《意见》对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作了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制度设计。

    问: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要坚持基础性、普惠性、共担性和系统性原则。这四项原则是一个统一整体,贯穿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

    基础性原则,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

    普惠性原则,就是要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拓展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能够方便可及、大致均等地获得基本养老服务。

    共担性原则,就是要在赡养人、扶养人切实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基础上,通过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互助共济等方式,帮助困难家庭分担供养、照料方面的负担。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推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老年优待等制度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各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套衔接,支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

    问: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答:《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十四五”时期重点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意见》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一是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省级政府制定并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及清单。二是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加强残疾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依托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养老服务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便民养老服务。三是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建立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四是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分级编制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整体方案,按标准和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政府投入资源或者出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优先用于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有效运转。五是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优先推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对纳入分散特困供养的失能、高龄、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

    问: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有什么意义?

    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制度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度结构。即国家层面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同时《意见》要求省级政府制定并发布的清单应当包含《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中的服务项目,且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不得低于《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要求。二是清单内容。清单要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三是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的对象、项目、内容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动态调整,由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提出修订意见,按程序报批后以部门名义印发实施。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调整既包括新增项目,也包括对现有项目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的变化。

    《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包含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个服务项目,并分别明确了每个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内容。结合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要求,《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安全为主线,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已经明确的涉及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项目进行了梳理归纳,整合到基本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下。目前《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列明的16项服务中,《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规定的有13项,其余三项均为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将养老服务划分为基本养老服务和非基本养老服务,并且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这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了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引导各地对照中央要求,查缺补漏,优化资源配置,把有限的财力用到老年人最关心的领域、用到老年人生活最需要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广大老年人对于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保障,做到心中有底,能够更好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第二,有利于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为各地确定本地区的实施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实行标准化服务流程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养老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供给,逐步实现全体老年人都能够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养老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基本养老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国家向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动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问: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老龄化程度差距明显。在此背景下,应当如何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保障?

    答: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度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明显快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兜住民生保障底线、提供好基本养老服务,又要处理好财政承受能力可持续问题和区域平衡发展问题。其中核心就是要坚持基础性原则,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主要有四个考虑:

    一是“应有尽有”。具体来讲,凡是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的,我国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都是应纳入尽纳入,原则上要做到全覆盖、不漏项,并进一步细化服务标准。二是“承诺必达”。《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是国家向每一个公民作出的硬承诺,所列的服务项目必须在现阶段基本落实到位。三是“因地制宜”。省级及以下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老年人需要,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项目和标准,在确保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项目落实落地的基础上,把最适合的服务送到老年人的身边。四是“动态可持续”。按照兜住民生底线、保障基本民生的总体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就需要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养老服务需要与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够使财政可持续,并按照程序进行动态调整。

    问:请问如何发挥市场作用,推动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

    答:养老服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养老服务,另一部分是非基本养老服务。非基本养老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意见》要求基本养老服务主要是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提供,这包含了要发挥好市场作用,推动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一是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鼓励多元化、多样化供给。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直接提供服务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具备条件的地方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二是发挥慈善和志愿服务力量。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设立慈善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基本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三是积极支持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实现普惠性养老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四是积极引导高品质、多样化的非基本养老服务发展,使之成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

    问: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党中央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近年来,民政部加强对各地的督促指导,截至目前,多数省份已出台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一些省份积极突破创新,如北京、内蒙古、江苏、山东、湖北、贵州、甘肃等地在国家清单的16个服务项目基础上,将家庭照护服务、老年优待、意外伤害保险、法律服务、老年教育等内容纳入本地区养老服务清单;内蒙古、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海南、青海等地细化和明确了老年人补贴、服务队伍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各级财政资金补助的具体标准,黑龙江、安徽、江西、贵州、宁夏在已有的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基础上,在政府层面建立健全了养老服务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可以说,目前全国范围已形成了因地制宜、千方百计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局面,老年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的权利已得到初步保障。

    同时,民政部持续指导各地抓好《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中具体项目的落地见效。针对“适老化改造”项目,组织召开全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推进会,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点任务目标。针对“探访关爱”项目,指导各地贯彻落实民政部等10部门《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吉林、上海、安徽、青海、山西、西藏、湖北、福建等地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发布了探访关爱服务的实施方案;山东、江苏、广东,四川四省开展了相关项目和行动。针对《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中“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项目,发布《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国家标准培训和宣贯实施工作。针对有关失能照护服务,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支持地方依托养老服务机构优先满足低保、低保边缘家庭中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

    问:在下一步贯彻落实《意见》方面,民政部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意见》要求,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发挥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协调作用。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公开基本养老服务信息,凝聚社会共识。下一步,民政部将从以下方面抓好任务落实。

    一是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意见》作为养老服务工作重点任务,发挥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的牵头协调作用,进一步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推动各部门和地方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核心是推动各省级政府制定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及清单。二是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针对不同对象,积极运用新闻媒体、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讨论座谈、开辟专栏等宣传资源和形式,向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老年人进行宣传,努力使《意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三是要加强督促指导。民政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绩效评估。对做得好的先进地区或单位要表扬激励,对工作落后的地区或单位要帮助查找原因,推动工作落实。

     

     

  • 2023-05-15导出word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答记者问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行动计划》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问《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合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近年来,相继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下学生突出心理问题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并在2023年重点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各地和学校积极探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推进医校协同和家校沟通。但受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还有待加强。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统筹各项工作和要素,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二、请简要介绍一下《行动计划》的研制过程。

    答:《行动计划》的研制过程本着摸清情况、找准症结、广纳意见、有的放矢、慎重决策的原则进行,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开展调查研究。为全面了解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形势和突出问题,自20218月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防调研,以抑郁症、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为主要内容的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影响因素调研,以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全面调研访谈学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校长、学生家长等群体。

    (二)研究起草文稿。根据调研情况和各地提出的工作举措、经验做法,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举措和保障措施。

    (三)组织专家论证。多次召开学生心理健康专题座谈会,邀请卫生健康委、中科院等有关部门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判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抑郁问题有关情况。听取全国中小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关专家意见。

    (四)广泛征求部门意见。文稿多次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意见,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请问《行动计划》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政策与制度、学科与人才、技术与环境,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全面发展。完善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坚持学习知识与提高全面素质相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坚持健康第一。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坚持提升能力。统筹教师、教材、课程、学科、专业等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问题预防和监测机制,主动干预,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在工作目标上,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上述两个目标的确定,充分参照当下工作现状,充分考虑了在更加有力工作措施下的前景。据测算,两个目标可以如期实现。

    四、请问《行动计划》如何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答:《行动计划》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一是以德育心,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二是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三是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支持学校全覆盖、高质量开展体育课后服务。四是以美润心,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作用,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广泛开展普及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五是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品质。

    五、请问《行动计划》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一是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托幼机构应遵循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活动场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三是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向家长、校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依托“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作用,增强同伴支持。

    六、请问《行动计划》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提出了哪些途径?

    答:《行动计划》提出,将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县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用好开学重要时段,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高校每年应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合理增加测评频次和范围,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七、请问《行动计划》对完善心理预警干预提出了哪些办法?

    答:一是健全预警体系。县级教育部门要依托有关单位建设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规范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定期面向区域内中小学提供业务指导、技能培训。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鼓励高中、高校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二是优化协作机制。指导学校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

    八、请问《行动计划》对心理人才队伍建设有何举措?

    答: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二是配齐心理健康教师。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三是畅通教师发展渠道。组织研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可纳入思政、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社会力量、专业医疗机构参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行动,用好家校社协同心理关爱平台,推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和培训,提升教师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九、请问《行动计划》对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有哪些考虑?

    答:《行动计划》提出,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汇聚心理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支持全国和地方相关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置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鼓励支持将心理健康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

    十、请问《行动计划》对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作了哪些部署?

    答:一是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标准规范,加强综合监管。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电话,鼓励有需要时拨打求助。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组织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面向家长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指导推动地方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推动建立集取证、心理疏导、身体检查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办案区,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中全面推行“督促监护令”,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组织发挥广大“五老”优势作用,推动“五老”工作室建设,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十一、请问《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推动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环境?

    答:一是规范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科普,推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验做法。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及出版物,重点清查问题较多的网络游戏、直播、短视频等,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危害身心健康的食品、玩具等。

    十二、请问如何做好《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

    答: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二是落实经费投入。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应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三是培育推广经验。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交流,遴选优秀案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创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探索积累经验,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 2023-04-28导出word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答记者问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进一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科学合理利用能源,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新修订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23年第2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61日起施行,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6年第44号)同时废止。为便于各有关方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政策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节能审查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是提高新上项目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能源浪费的一项重要制度,节能审查意见是项目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节约能源法》规定,国家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2010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0年第6号),正式建立并实施节能审查制度。2016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6年第44号),进一步精简了审查范围,细化了审查要求,提高了审查效能。节能审查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新上项目能效水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从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节能审查以节能相关政策制度和强制性节能标准为重要依据,对项目的能效水平、用能情况、节能措施等进行全面审查,引导和推动项目选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规划合理可行的能源管理机制,对扎实有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形成有力支撑。根据近年数据测算,通过开展节能审查,全国每年可节约能源超过700万吨标准煤。

    二是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节能审查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本地区能耗强度降低管理要求等方面作为重要审查内容,指导和推动地方深入研判项目实施对所在地区节能降碳形势的影响,有效发挥了节能审查的能效源头把关作用,促进能源要素逐步向能耗低、能效高、附加值高的项目流动和配置,切实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充分发挥节能服务功能促进企业节能增效。节能审查“管”“服”一体,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节能服务。通过行业对标、专业指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路线优化、工艺设备选用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国内外可借鉴的先进适用经验做法,帮助项目单位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效实现降本增效。

    问:请问为什么要修订《办法》?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都对新形势下的节能工作作出一系列新的部署安排,对进一步完善节能审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节能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地方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总的来看,原办法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在落实新的能耗调控政策要求、优化细化具体操作办法、提升节能审查工作效能、强化法律责任约束机制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完善。为指导各地区高质量做好新形势下的节能审查工作,我们对原办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问:请问《办法》修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办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节能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节能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着力健全制度规定,提升工作效能,主要修订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加强政策有效衔接。进一步明确节能审查工作导向,加强《办法》与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的有效衔接,突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导向,在节能报告编制和审查中对项目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原料用能、碳排放等数据提供和应用提出要求。

    二是补充完善制度要求。明确部门管理职责,加强协调联动。优化节能审查变更、节能验收、节能审查意见逾期、不单独进行节能审查项目条件等既有制度,完善节能报告编制和审查要求,补充跨区域和打捆项目审查、项目数据调度等必要管理规定。

    三是调整优化重点环节。将省级节能审查管理权限由5000吨标准煤提高至1万吨标准煤,提升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管精管好。聚焦节能审查行政许可关键环节,要求节能审查机关制定并公开服务指南,细化审查受理、逾期重新审查等环节规定,强化节能审查服务和工作指导要求。

    四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节能审查有关情况作为节能监察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闭环管理。进一步明确未批先建、未按规定进行节能验收、提供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

    问:请介绍一下《办法》的主要内容。

    答:修订前的《办法》共有18条内容,未分章节。修订后,《办法》采用章节形式,包括总则、管理职责、节能审查、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6章,共33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基本范畴、工作内容和适用范围,以及财政经费保障要求等。

    第二章,管理职责。主要规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项目管理权限、业务受理、部门分工、审批时序、项目审查要求等。

    第三章,节能审查。主要规定了节能报告编制、评审要求、意见出具、节能验收要求等。

    第四章,监督管理。主要规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平台管理、数据报送、动态监管等事中事后监管要求。

    第五章,法律责任。主要规定了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处置措施,明确了相关工作人员违法违规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了本办法的解释权归属和施行时间。

    问:请问如何抓好节能审查制度的贯彻落实?

    答:修订出台《办法》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节能审查工作效能,将对各地区扎实有序做好节能降碳工作形成有力支撑。为推动节能审查制度落地落实,《办法》对以下几方面工作作出了规定: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衔接。《办法》明确部门管理职责,有效压实各方责任。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节能审查相关管理办法,组织编制技术标准、规范和指南,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对各地新上重大高耗能项目的节能审查工作进行督导。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对本地区节能审查工作加强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特别是节能审查机关与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为不同部门的,要加强部门间的工作衔接。

    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强化了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相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全国节能审查动态监管,对各地节能审查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重大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节能审查机关要会同相关行业部门组织对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节能验收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要依法依规履行节能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节能审查信息的统计分析,作为研判节能形势、开展节能工作的重要参考。

    三是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办法》细化未批先建、以不正当手段通过或逃避节能审查、未按规定开展节能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即投入生产使用等情况的处罚处置措施,明确节能审查机关、节能服务机构、节能评审机构等有关工作人员违法违规的法律责任。强调要将建设单位、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处理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在“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开;对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 2023-04-11导出word筑牢织密“防非”安全网 全力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解读《民政部 ...

    筑牢织密“防非”安全网 全力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解读《民政部 ...


    筑牢织密“防非”安全网 全力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解读《民政部 公安部 市场监管总局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

     

    一、政策出台

    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在养老服务领域实施非法集资,严重侵害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秩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年人特别关心爱护,强调要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坚决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欺老行为。为全面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稳妥化解非法集资风险,推动关口前移,加强源头防控,提升部门联动处置效能,2022117日,民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常态化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作出了制度安排。

    二、政策背景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持底线思维,增加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重要指示。防范化解非法集资工作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任务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做好防范化解非法集资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202012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明确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各方的职责和义务,构建起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意见》进一步压紧压实了行业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对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监测预警和配合处置的职责任务,细化了工作举措,强化了监管要求,提高了防控能力,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履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要求的重要举措。

    二是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落地生根的重要成果。2020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大对以养老服务为名非法集资的风险排查力度,做好政策宣传和风险提示,依法打击养老服务机构以养老服务为名的非法集资活动。《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与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在防范化解养老机构非法集资工作中的职责,形成了协同配合监管、信息及时共享、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的重要成果。

    三是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20224月,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12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民政部门积极参与,以钉钉子精神一体推进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规范,全面清理整治养老服务涉诈乱象问题,有力维护了老年人合法权益。《意见》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深挖根源、举一反三,将普遍性、规律性问题,以及务实管用的措施固化为制度规范,通过强化养老机构内部管理、细化防控处置措施、加强依法监管和打击力度等,巩固深化了专项行动成果,补齐补强了制度短板,形成了防范处置养老机构非法集资的长效机制,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政策内容

    《意见》共3部分,明确提出了9项要求。聚焦《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赋予民政部门在风险排查、监测预警和配合处置三方面的职责定位,加强部门监管协调,突出防范为主、综合治理、稳妥处置的工作原则,从三方面作出规定:

    (一)加强风险摸排。对养老机构开展常态化排查,摸清底数情况,发现苗头性问题。一方面,建立民政、市场监管部门养老机构登记备案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动态抓取增量,及时纳入民政部门监管范畴。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及时排查存量风险,做到问题隐患早发现、早消除。同时,按照“既管合法、也管非法”的要求,明确将“黑机构”也纳入排查,一旦发现要依法依规处置。

    (二)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完善备案信用承诺制度强化监督、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是源头防范非法集资的具体举措。《意见》明确要求养老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告知预付费风险,保障老年人知情权。完善备案信用承诺制度,对备案要求、备案承诺书、备案信息公示等提出要求。通过“三进”、“四见”全覆盖宣传、制定养老服务质量信息公开模板、张贴宣传简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政务公开等措施,达到宣传教育目的,提高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

    (三)依法分类处置。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细化民政部门配合做好行政处置的具体职责。根据“红橙黄绿”风险隐患等级,做好线索通报和分类处置工作。加强信用监管力度,对从事非法集资的机构和人员实施惩戒措施。做好维稳工作,妥善安置受损老年人、加强舆情监测。强化民政、公安和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的职能衔接和协同配合,强化行刑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四、政策亮点

    第一,加强信息共享,完善动态风险摸排工作机制。《意见》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维度,完善了动态风险摸排工作机制。增量方面,省级民政部门通过信息推送、信息抓取,定期从省级市场监管部门获取新增市场主体信息,再层层推送到服务场所所在地民政部门进行现场核查,以便掌握实际收住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的情况。这一工作机制破解了登记管理机关与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解决了新增市场主体未及时办理备案,导致行业主管部门情况掌握不及时而监管跟不上的问题。存量方面,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每年对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和质量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现场检查时,将养老机构的基本运营情况作为检查重点。通过对存量定期体检,尽早发现问题隐患,提前研判处置,防止小风险演化成大问题。

    第二,建立“红橙黄绿”风险管控等级,实施分类处置。为精准防控风险,有针对性做好分类处置,《意见》建立了风险隐患等级从高到低的四色风险管控等级。对没有发现风险隐患纳入绿色等级的,采取日常监管模式;对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纳入黄色等级的,以行政指导为主要手段,通过建议、劝告等非强制性措施要求养老机构规范运营和加强内部管理;对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风险纳入橙色等级的,本着防早化小原则,通过警示约谈、责令整改等措施要求养老机构纠正问题;对涉嫌非法集资行为纳入红色等级的,第一时间向属地人民政府报告,进而压实地方人民政府属地管理职责,并将问题线索函告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以便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赋予的行政调查、处置措施,对涉嫌非法集资行为依法进行处置。

    五、落实要求

    防范化解养老机构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老年人和亿万家庭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地实施。民政部门将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作配合,建立登记备案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健全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当地实际,补充完善《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养老机构收取预付费的相关内容,制定养老服务质量信息公开模板,做好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推行“互联网+监管”,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做好养老机构网上备案、基层政务公开、舆情信息监测等工作,实现监管智能化、精准化。

  • 2023-03-22导出word一图读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一图读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 2023-03-09导出word7个关键字带你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7个关键字带你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7个关键字带你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哪些利企惠民的政策获得感满满?7个字带你看——

      

     

  • 2023-02-15导出word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新华社北京213日电 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新华社北京213日电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严赋憬、韩佳诺

    新华社21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当天就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当前,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着眼长远,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

    “我们要深刻领悟农业强国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统领地位,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唐仁健说。

    他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建设农业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如何理解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部署?

    唐仁健说,世界上公认的农业强国有其共同特征。我们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更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唐仁健说,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集中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细化提出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明确路线图、施工图。

    抓好稳产保供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实现丰收增产,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产保供形势复杂严峻,压力也越来越大。

    唐仁健表示,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稳定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应。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一号文件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

    唐仁健表示,必须持续压紧压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加快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步伐,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让脱贫群众生活越过越红火。重点从守底线、促发展两个方面加强部署和落实: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继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力量给予倾斜支持。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寄托着亿万农民对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

    “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唐仁健表示。

    他介绍说,要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贯穿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唐仁健说。

    下一步,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相关文档

    链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 2023-01-19导出word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答记者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1932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回答记者提问。

    问:请问出台《实施方案》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制镇是联系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建设总体滞后、处理能力不足、运维水平不高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运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

    问:《实施方案》对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出了哪些目标?

    答:《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明显提升。镇区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基本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镇区常住人口1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建制镇建成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能力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制镇建成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覆盖和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问: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实施方案》提出,坚持统筹谋划、有序建设,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减污降碳、绿色循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重点围绕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部署了八项任务。

    在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方面。一是合理选择污水收集处理模式,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避免盲目贪大或过度超前建设。二是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标准规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等地方标准规范,依法依规制定地方排放标准,避免盲目提标。三是高质量推进厂网建设,确保配套管网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投运,加大污水管网排查整治力度,强化污水管网建设质量管控。

    在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分类收集设施,推动源头分类减量,科学配置分类收集设施设备,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密闭收集。二是加快完善分类转运设施,推进与分类模式及处理需求相适应的分类转运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清运机制,确保转运设施体系有序运转。三是强化处理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完善城市、县城、建制镇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鼓励通过跨镇(县、市)共建方式建设规模化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在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方面。一是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拓宽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将再生水用于就近回补自然水体、工业生产和城镇杂用等,鼓励将污泥经无害化处理符合相关标准后资源化利用。二是加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有条件的规划建设分拣处理中心,以县域为单元或跨县域开展协同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

    问:《实施方案》针对设施运行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实施方案》针对提高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提出两方面要求。

    一是推进专业化运维。鼓励以县域为单元,通过市场竞争方式选择运行维护主体,实施专业化管理。推动建立县域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信息化系统。实施定期考评、信用监管、绩效考核、按效付费等措施。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二是强化全过程管控。严禁工业企业排放的含重金属或难以生化降解废水、有生物毒性废水、高盐废水等排入市政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禁止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投放工业固体废物。加强违法违规行为的排查整治。

    问:《实施方案》具有哪些创新性?

    答:一是突出系统谋划、因地制宜。《实施方案》明确以县域为单元,统筹谋划设施布局、建设和运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安排建设时序,避免过度超前,做好建成区与农村地区的统筹衔接。同时,综合考虑各地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等实际情况,结合建制镇特点,科学确定相关标准,合理选择处理模式、工艺路线。二是突出优化存量、建管并重。《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加大存量设施的排查整治力度,加快补齐设施短板。推进厂网并举、泥水同治,推广设施一体化建设运营和共建共享,持续提升污水垃圾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三是突出绿色循环、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健全收集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解决好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梗阻”问题,推动就近就地循环回用,实现“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全周期的减污降碳节约协同增效。

    问:请问如何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

    答:《实施方案》从三个方面保障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各地将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目标任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群众对污水垃圾处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二是健全收费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具备条件的可参考所在县城水平制定收费标准。加强污水处理收费征缴力度。积极探索建制镇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积极支持。鼓励企业采用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依法依规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好相关的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

    相关文档

       链接: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2022-12-08导出word《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解读问答

    《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解读问答


    《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解读问答

     

    一、通知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根据病毒变异特征和疫情发展形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二十条优化措施公布实施后,我们密切跟踪各地实施效果,结合近期各地疫情应对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研究提出了十条针对性措施,进一步优化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核酸检测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高风险区“快封快解”、疫苗接种、学校防控、涉疫安全保障、群众就医、用药和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维持等要求,持续提高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通知》对于风险区域的划定做了哪些规定?出于怎样的考虑?

    《通知》要求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通过流调精准判定风险区域,进一步减少封控人员数量。同时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更不能随意采取“静默”管理。各地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应快速管控密切接触者,无社区传播风险情况下可不划定高风险区。

    三、《通知》对核酸检测进行了哪些进一步优化?出于哪些考虑?

    核酸检测要聚焦于感染风险高的区域和人员,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开展抗原检测。应按照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关规定,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及商场超市、快递、外卖等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

    考虑到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等是老年人、幼龄儿童等特殊人群集中的场所,一旦传染源引入,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发生重症风险较高。因此进入养老院、福利院、托幼机构、中小学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防止传染源引入。医疗机构内就诊人群复杂、人流量大、空间密闭,一旦传染源引入,易造成疫情传播和院内感染发生,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转和群众正常就医。因此,进入医疗机构就诊时需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医疗机构不得以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推诿、拒诊急危重症患者。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出现疫情后,各地应根据疫情形势和流调研判情况,评估不同区域疫情风险大小,分级分类确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提升核酸筛查质量和效率。

    四、《通知》对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方式进行了调整,出于怎样的考虑?

    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明显减弱,经临床观察,感染后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无需特殊治疗。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以居家隔离,加强健康监测,病情加重的及时转定点医院治疗。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5天,加强居家隔离管理,做好健康监测并按规定完成核酸检测。对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方式的调整,充分体现了我国疫情防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根据病毒变异特征和疫情发展形势因时因势动态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五、《通知》要求高风险区应落实“快封快解”,出于怎样的考虑?

    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关要求,发现感染者后,尽快划定高风险区、排查管控风险人员,及时阻断社区传播,做到“快封快解”。如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避免长时间封控,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如封控后高风险区发现的新增感染者为严格落实居家隔离管理阳性人员的同住人员、密切接触者或其同住人员,经评估后无家庭外的社区传播风险,不影响高风险区的解封时间。

    六、《通知》对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有哪些举措?

    各地要保障药店的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药店。做好常规药品供应储备,尤其是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相关药品储备。畅通多途径购药渠道和配送环节,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取消购买上述非处方药物时的弹窗、核酸检测等要求。采取多种举措,保障群众尤其是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基本购药需求。

    七、老年人为什么要打疫苗?在加快老年人接种方面是如何安排的?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死亡等方面仍具有良好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获益最大,所以老年人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很有必要。为加快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安排:采取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等措施,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接种服务,优化各项便民措施,打通老年人接种“最后一百米”,最大限度为老年人提供便利。逐级开展接种禁忌判定培训,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判定接种禁忌,消除老年人接种疑虑。细化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让老年人接种疫苗保护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

    八、《通知》中提到为重点人群摸底及分类管理,请问工作如何推进?

    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发挥居(村)委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居民健康信息,通过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以及电话、短信、微信调查等方式开展老年人健康状况摸底。在疫情期间已经建立台账的,不必重复收集,鼓励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共享信息和确定重点人群范围,切实为基层减负。根据健康状况、疫苗接种情况、传染病患病风险程度等将摸底人群分为重点、次重点、一般人群,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分级分类提供相应的健康服务。

    九、《通知》对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考虑是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实施中需注意哪些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当前一些地区的疫情规模较大,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尽管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显著减弱,但传播能力明显增强,若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人员短时期大量感染将造成人力短缺,可能对社会运行和基本医疗服务带来冲击。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疫情期间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通知》要求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医务人员、公安、交通物流、商超、保供、水电气暖等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有关人员日常需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和健康监测,减少与社会面接触,尽可能“两点一线”工作,凭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正常上班;检出阳性时,精准判定密切接触者,工作场所不采取临时封控,同工作场所人员不进行大范围隔离,以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物资、水电气暖等供给,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十、《通知》对强化涉疫安全保障做了哪些规定?

    为强化疫情防控中的风险防范、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知》要求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对风险人员管控的同时,要加强上门服务,做好生活和正常医疗保障。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开展心理支持服务等。

    十一、《通知》对学校疫情防控做了哪些进一步优化?出于哪些考虑?

    学校是人员密集的重点场所。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最大程度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是当前学校疫情防控的重要任务。根据当前疫情形势和学校实际,为指导学校更加科学精准防控,《通知》中明确要求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同时要求各地各校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有疫情的学校要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完善校地协同机制,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特点,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

    相关文档

    链接: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首页上页123456下页尾页

Copyright© 2019 GNZRM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地址:甘肃省合作市人民街96号    投稿邮箱:tougao@gnzrmzf.gov.cn   ICP备案号:陇ICP备14000511号-3   甘公网安备:62300102000081号  网站标识码:6230000007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技术维护单位: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