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高级搜索 无障碍辅助工具
甘南新闻

生态优先 综合施策

发布日期:2020-12-02 09:03:21 文章来源:甘南日报 作者: 访问量: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启示篇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否产生了一批可复制的经验?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否还存在一些应重视的短板?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既是塑造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成功挺进小康社会的重大抉择,是全新的概念,没有现成的“版本”可供参考,必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中善作善成。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基础。始终坚持保护发展并重、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牢牢把握“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的底线,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推动经济发展为要求,在节约环境资源,保护原生态风格面貌的基础上开展新建、重建,做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面貌更新统筹建设。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紧密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性重点工作,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区域特色,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和谐家园,做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客观条件与建设目标的关系。既要做好规划,向农民群众勾画出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搞盲目攀比和形象工程,切实解决好农牧村最紧迫、最急需的问题。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关键,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首先从通水、通路、通电,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入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基本生活条件。

同时,要深化思想认识,为小康村建设凝心聚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在农牧村,全州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认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积极对接“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与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有机融合,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找准发展保护最佳结合点,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破解存在问题,为小康村建设清障开路。坚持规划引领,注重与其它规划的融合衔接,细化完善小康村建设规划,明确建设内容、标准、时序和建筑风格、特色、特点,形成城乡一体、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的规划体系和建设思路,确保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健全完善协调沟通、配合协作、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审计评估、竣工验收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大力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要素,统筹安排项目资金,研究制定以奖代补办法,本着“村民自筹、财政奖补、项目整合”的原则,对重点村厕所改造、村庄绿化、民居改造、清洁能源利用、文化建设、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项目进行奖补,调动全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树立后期经营管理理念,研究制定公共设施共管共享精细化管理办法,教育引导群众参与公共设施经营管理,解决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建成后疏于管理和无人管理问题。

发展壮大产业,为小康村建设提质增效。借鉴和搭建城乡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互补融通的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村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农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扩充价值链,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应用现代科技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一体化,提升农牧产业和产品的效益;加快发展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农畜产品电商服务系统,促进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及服务环节的一体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牧业示范区、特色农牧种养业等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引导农牧村产业集聚发展;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特色小镇,建设个性民宿,大力发展“五个类型”乡村旅游,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从而形成重点示范、梯次开花、竞相发展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注重人才培育,为小康村建设提供支撑。借鉴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互通政策和制度,鼓励支持各类人才“上山下乡”,到小康村建设阵地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成就事业;加强农牧村产业扶持力度,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激励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回乡人才就业创业,让他们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加强农牧村新兴职业技术农民培育,强化城乡人才结对帮扶,引导乡村社会见贤思齐、优化服务,让他们成为推动小康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加大基层乡村公共服务管理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治理的组织优势,巩固扩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果。

传承优秀文化,为小康村建设塑造灵魂。注重强化农牧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大力发掘、保护、发展与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文化软实力;加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人文文明的保护,以及民俗、民风和古筑、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社会道德规范建设,继承和发扬光大优良传统;持续推进农牧村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农牧民书画展、摄影展、文艺汇演、体育赛事及乡村节庆活动,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生活,繁荣兴盛农牧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真正让人们“看得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生态文明,为小康村建设激发动能。强化绿色理念对农牧村生态治理的引领作用,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并重,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表里如一、神形兼备,充分发挥生态魔力在农牧村乡风乡情乡貌上的内在特色优势;在强化对水资源质量和耕地土壤质量保护的同时,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革命向纵深发展,大力倡导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乡村社会综合治理,努力让乡村文明成为小康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环境保护、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及生活服务,加快农牧村环卫设施建设,垃圾污水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根本改善农牧民居住环境,推进特色乡村人性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促进乡村生态保护投入与开发建设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黄金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夯实基层基础,为小康村建设强化保障。牢牢把握党管农村工作要求,通过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等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从而更好担负起引领小康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满足村民美好生活期待的重任;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提倡和开展“领头雁”活动,建立导向鲜明的党组织书记考核奖惩机制,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探索设立农牧村党建专项基金,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基层组织活动经费不足问题;坚持“党建带小康,小康促党建”,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党建责任考核,做到扶贫、扶智、扶志和扶组织的内在统一、有机结合,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乡村振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仅要搞好建设造好“形”,弘扬文化敷好“彩”,更要做好开发产业这个赋“能”工作,尽力为农牧村注入源头活水,补强各方面的短板,改进掉链子的地方,让小康之花长放光彩。(记者 张成芳 彭翠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