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政发〔2018〕80号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甘南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省属驻州有关单位:
现将《甘南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16日
甘南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2018—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具体要求,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甘发〔2018〕29号)、《甘肃省污染防治攻坚方案》(甘办发〔2018〕43号)、《甘肃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作战方案(2018—2020年)》(甘政发〔2018〕68号),结合甘南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及全国、全省、全州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五大生态”主攻方向,坚定“十大环境”建设征程,突出“环境革命”时代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以明显提升甘南蓝天环境为重点,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方式,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配合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坚决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做法,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转型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坚持党政主体责任。严格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各自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问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
坚持目标引领。以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大气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不发生人为因素引发的重污染天数作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主要目标,同时也要注重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不断下降,对6项污染物因子中反弹和尚未达标的污染物,分析源头症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紧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以燃煤和扬尘污染治理和防控为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科学设定大气污染治理重点任务,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严格执法检查,强化督查巡查,不断取得新成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全民配合。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共同发力,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加大环境违法问题曝光力度,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防群治;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公众自觉践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逐步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配合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三)工作目标
2018年底,合作市城区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5%以上,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值控制在70微克/立方米以下,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控制在36微克/立方米以下,力争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其他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达到州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
2020年底,合作市城区优良天数比例稳定达到88.5%以上,其他7县城优良天数比例稳定达到95%以上;合作市和7县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较2015年下降,全部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并优于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平均水平。全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完成省上下达的总体减排目标。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省上要求,按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类的发展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产业准入门槛的政策要求,禁止新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提高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区域、规划环境评价工作,新改扩建涉气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满足区域、规划环评要求。(州环保局、州发展改革委、州国土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市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2.严控“两高”行业准入
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两高”行业项目。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减量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重要条件,以总量定项目。(州发展改革委、州经信委、州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培育绿色环保产业
积极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产业园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掌握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大气治理重点技术装备等产业化发展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行节能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监测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州发展改革委牵头,州经信委、州环保局、州科技局配合)
(二)调整能源结构,构建高效清洁能源体系
4.有序推进冬季清洁取暖
(1)实施清洁取暖工程。认真落实《甘肃省冬季清洁取暖总体方案(2017—2021年)》《甘南州冬季清洁取暖总体方案》,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实际,优先发展集中供暖,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进度,集中供热难以覆盖区域,加快实施各类分散式清洁供暖。积极争取我州合作市纳入全省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在确保民生取暖安全的前提下,立足清洁替代、经济适用、居民可承受,综合采用各类清洁取暖方式,替代燃煤取暖。优化供热管网规划建设,推进联网运行,加快老旧管网设施改造和系统升级,降低输配损耗。各县市要积极推进冬季清洁供暖工程,对城中村、棚户区、城乡结合部及建成区边界向外延伸5—10公里范围内乡镇居民使用的土灶、土炕、小火炉进行详细摸底,科学制定改造方案,逐步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或洁净煤替代工程。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农牧村集中开展改灶、改炕、改暖等专项工作,推广采用碳晶、电热膜等采暖新技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2018年改造完成1万余户,到2020年完成省上下达的改造任务。(州住建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农牧局、州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逐步提高天然气能源占比。天然气接通的县市要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全力推进天然气“进企入户”和“煤改气”进程,城市居民和公共福利用户全部改用天然气,不断提高天然气清洁能源使用比重,2018年合作市完成2500户的“进企入户”改造任务,到2020年完成1万户改造。新增天然气优先用于城镇居民和大气污染集中地区的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实现“增气减煤”;“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确保安全施工、安全使用、安全管理,燃气壁挂炉能效不得低于2级水平。建立完善需求侧管理和调峰用户清单,采暖季实行“压非保民”。(州经信委牵头,州住建局、州环保局配合)
(3)提升电网支撑能力。建立“绿色通道”,主动加强与各县市“煤改电”计划衔接,有效利用各渠道资金,加快重点区域配电网建设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满足电供暖设施用电需求。各县市要支持配电网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和电力设施保护等工作,将地下电力管线建设纳入地方重点工程,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州发展改革委、州供电公司牵头,州国土资源局、州环保局配合)
(4)加快优质煤集中配送体系建设。2018年10月底前,各县市建成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煤炭交易市场和集中配送体系,交易、配送民用煤符合甘肃省民用散煤民用型煤标准,基本实现全州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民用煤配送全覆盖。加强煤质抽检,对煤炭销售网点和重点用煤单位煤质进行全覆盖抽检,依法查处销售和使用劣质煤的单位。在城市主要交通入口和入城路口设置卡口,严查煤炭运输车辆,联合执法部门对煤质不符合要求的车辆予以劝返或查没并处罚,杜绝劣质煤流入市场。(州经信委、州质监局牵头,州工商局、州环保局配合)
5.全面实现燃煤锅炉烟气达标排放
(1)深入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整治。通过淘汰拆并、清洁能源改造、环保达标治理等方式,完成在用燃煤锅炉整治任务。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全部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及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等燃煤设施,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其他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且满足拆并接入需求的分散燃煤锅炉应予以淘汰关闭,并入集中供热;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分散燃煤锅炉在落实气源和供气量的前提下实施清洁能源改造;覆盖不到区域的燃煤锅炉,符合国家和省上政策要求的,应进行锅炉烟气达标治理改造,不符合国家和省上政策要求的,应改为电、醇基燃料等清洁能源;偏远乡镇地区,由于受经济等条件制约暂不具备淘汰、清洁能源替代的燃煤锅炉,可采取使用洁净煤等方式实现锅炉烟气达标排放。(州环保局、州质监局牵头,州住建局、州经信委配合)
(2)提高集中供热管网敷设面积。加快供热管网建设进度,充分释放和提高供热能力,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在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地区,对现有多台燃煤小锅炉,可按照等量替代原则建设大容量节能环保型燃煤锅炉。(州住建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环保局、州质监局配合)
(3)加强供暖锅炉排放监管力度。各县市建成区外和集中供热、供气管网覆盖不到位的所有燃煤供暖锅炉必须实现达标排放,并开展大气污染排放监测和煤质检测工作。20蒸吨及以上的燃煤锅炉全面实施烟气排放提标改造工程,安装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按要求对烟气排放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确保稳定达标运行,并在厂区大门口醒目地方设置排放物浓度监督电子屏,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生物质锅炉必须配套布袋除尘设施,达到相应环保排放标准要求,并安装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城市城区生物质锅炉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要达到天然气锅炉排放标准。(州环保局牵头,州住建局、州质监局、州经信委配合)
6.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
严格落实原环保部2017年发布《高污染燃料目录》要求,积极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工作,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管理。在禁燃区内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扩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燃的设施,已建成的应在县市政府规定的期限内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州环保局负责)
7.加强煤炭总量控制
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完成省上下达的煤炭消费控制指标。(州发展改革委、州质监局牵头,州环保局配合)
8.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大力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逐步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有条件地区和城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持续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重点推动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开展农村住房节能改造,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州发展改革委、州住建局、州质监局、州农牧局、州经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9.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序发展水电,优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布局,鼓励推广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力度,基本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10.优化调整货物运输方式
(1)大力发展多式联用。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公路港等,推进多式联运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城市绿色物流体系,支持利用城市铁路、物流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主要以铁路运输为主。(州经信委、州发展改革委、州交通运输局牵头,州环保局、州财政局配合)
(2)加快机动车污染防治。制定实施《甘南州实施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方案》,通过新建道路、规划可行驶路线等方式,制定重型车辆绕城方案,依法明确国三标准及以下柴油车辆禁限行区域、路段以及绕行具体路线,严控重型高污染车辆进入城市建成区。2019年底前,在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城区主要进出口、高排放车辆通行的主要道口安装“黑烟车”电子抓拍系统。(州交通运输局牵头,州公安局、州环保局配合)
(3)继续做好老旧机动车淘汰工作。逐步开展国一、国二标准汽油车和国三标准柴油车淘汰工作,继续落实老旧车、高排放车淘汰补偿机制和补偿奖励政策。2018年底,完成省上下达的300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任务,2020年底完成2644辆,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油、燃气车辆。(州公安局牵头,州环保局、州交通运输局、州财政局、州商务局、州经信委配合)
(4)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积极发挥州级机动车尾气监控平台作用,全面实现机动车环检和安检同步。环保部门和公安等部门联动,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规范管理环检机构审核认证,严把检测质量关。严格新车环保装置检验,在新车销售、检验、登记等场所开展环保装置抽查,保证新车环保装置生产一致性。(州环保局、州公安局牵头,州质监局、州工商局配合)
11.加强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
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控制区,严格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2020年底前,全州完成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排放调查,建立分类管理台账,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等。鼓励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逐步淘汰高排放、超服役年限的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对于不具备淘汰条件的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支持其安装大气污染后处理装置。(州住建局、州交通运输局牵头,州环保局、州农牧局配合)
12.提高新能源汽车使用率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县市城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不断提高使用比例。推进党政机关、公共场所、社区充电桩设施建设,为新能源车辆在城市通行提供便利。(州经信委、州交通运输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科技局配合)
13.加快车辆油品质量升级
2018年,全州启动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前期准备工作。2019年1月1日起,全州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全面开展汽油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回头看”,所有加油站气液比、排放浓度每年至少进行1次检测。(州发展改革委牵头,州环保局、州质监局、州商务局配合)
(四)优化用地结构,推进面源污染治理
14.实施生态增容工程
加强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工程,强化城市生态增绿减污,降低沙尘、扬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推广保护性耕作、林间覆盖等方式,抑制季节性裸地农田扬尘。建设城市绿色廊道,实施“退工还林还草”,不断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州国土资源局、州林业局牵头,州住建局、州农牧局配合)
15.开展露天矿山综合整治
全面完成露天开采矿山摸底排查。对违反资源环境法律法规、规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乱采滥挖的露天矿山,依法予以关闭;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拒不停产或擅自恢复生产的依法强制关闭;对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要加强修复绿化、减尘抑尘。原则上不再新建露天矿山建设项目。(州国土资源局牵头,州环保局配合)
16.继续加强施工道路和堆场扬尘综合防治
(1)加强施工扬尘管控。加大对建筑、道路、拆迁、水利、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物料堆场等各类工地及裸露地块的扬尘污染监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将施工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规模以上土方施工工地要安装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并与当地有关主管部门联网。将扬尘管理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2018年,各类施工工地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合格率达到96%以上。(州住建局牵头,州环保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国土资源局、州水务水电局配合)
(2)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大力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到2020年,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其他县建成区达到60%以上。(州住建局牵头,州交通运输局配合)
(3)加大工业企业扬尘管控。各县市要严格管控辖区内煤场、料场、渣场扬尘污染,做好防风抑尘设施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工业企业的粉状物料或者其它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均采取入棚、入仓等方式密闭存储和运输,块状物料采用入棚入仓或建设防风抑尘网等设施进行存储,并设洒水、喷淋、苫盖等综合防尘设施。(州环保局负责)
17.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氨排放控制。
(1)严格落实禁烧规定。严禁焚烧秸秆、垃圾、枯枝落叶和烧荒等“四烧”行为,强化县乡村三级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监管制度,层层分解靠实责任,严厉查处各类焚烧行为。坚持堵疏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到2020年,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州环保局、州农牧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住建局配合)
(2)有效控制氨排放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善养殖场通风环境,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减少氨挥发排放。(州农牧局、州环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强城市生活面源污染防控
(1)强化餐饮业油烟治理。2018年底,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建成区内现有餐饮经营场所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并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2019年底前,其他县城区餐饮业全面完成清洁能源改造和油烟治理。新建餐饮项目要严格按照《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做好油烟治理措施,确保油烟达标排放,严禁将油烟排水下水管道等地下通道。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擅自停用油烟净化设施和超标排放行为。(州食药监局牵头,州环保局、州住建局配合)
(2)加强露天烧烤规范和整治。依法取缔占用城市及公共场所从事露天烧烤的流动摊点,坚决查处固定门店室外设炉灶进行露天烧烤的行为。(州住建局牵头,州食药监局配合)
(3)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管控。各县市根据现有管理规定,在已划定的禁燃区、时间段内继续加强烟火爆竹的燃放监管,紧盯元旦、春节、元宵节及婚丧嫁娶日等重点监管时段,对城市建成区特别是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区域和场所要严防严控,严厉查处违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严格控制核发《烟花爆竹经营(零售)许可证》,逐步减少烟花爆竹销售点,从源头管控减少烟花爆竹销售。结合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需求,适当扩大烟火爆竹禁燃区范围和管控时段。(州公安局、州安监局牵头,州环保局配合)
(4)全面规范群众煨桑活动。对城区居民小区及周边农户家的分散煨桑台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深入了解掌握群众对于煨桑活动的认知度,对于确实无需设立煨桑台的小区逐步进行取缔,对于暂时不能取缔的煨桑台,要积极引导城区居民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自觉规范煨桑行为,尽量集中到寺院开展煨桑活动,限制城区居民小区的煨桑活动,减少烟气排放。(州住建局、州宗教局牵头,州农牧局、州环保局配合)
(五)加强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19.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管理
推进合作市生态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规范发展和提质增效。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减少工业集聚区污染。完善园区集中供热设施,积极推广集中供热。(州发展改革委牵头,州经信委、州环保局配合)
20.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整治
深入开展水泥、集中供热等涉气行业及燃煤锅炉无组织排放排查并建立管理清单,到2020年底前对物料(含废渣)运输、装卸、储存、转移和工艺过程等,按无组织排放标准要求完成深度治理。坚决关停用地、工商手续不全并难以通过改造达标的企业。(州环保局牵头,州经信委、州政府国资委、州国土资源局、州工商局配合)
21.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建立全州VOCs排放单位名录。建立健全VOCs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制定VOCs排放重点行业和油品储-运-销综合整治方案,深入推进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重点行业VOCs污染源排查和整治。鼓励销售和使用低毒、低挥发有机溶剂,涂装行业推进非溶剂型涂料产品创新,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VOCs排放;包装印刷行业推广环境友好型油墨,在末端建立密闭废气收集系统,实施有机溶剂回收利用。开展VOCs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治理效果差、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的治理单位,公布名单,实行联合惩戒,扶持培育VOCs治理和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龙头企业。2020年,排气口高度超过45米的高架源,以及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VOCs排放重点源,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并安装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施。(州环保局牵头,州发展改革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质监局、州工商局配合)
(六)实施“四大”专项行动,提升大气环境管控水平
22.开展大气污染“冬防”攻坚行动
各县市要围绕着力改善冬季空气质量,认真部署大气污染“冬防”攻坚行动,分年度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冬防”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污染源的集中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州大气办要组织州直成员单位,成立专项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县市“冬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对“冬防”重点工作推进缓慢、存在问题突出、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的县市,进行通报或约谈,并作为责任书考核扣分依据。(州环保局牵头,州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州直成员单位配合)
23.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
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企业实行拉网式排查和清单制、台帐式、网格化管理,并列出整治清单;对列入整治清单的“散乱污”企业,按照“先停后治”的原则,区别情况分类处置。2019年底前,列入关停取缔类的,坚决予以取缔;列入整合搬迁类的,要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原则,搬迁至工业园区并实施升级改造;列入升级改造类的,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立“散乱污”企业动态管理机制,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项目建设和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死灰复燃。(州环保局、州经信委牵头,州工商局、州国土资源局、州发展改革委配合)
24.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制定出台《甘南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以“管车、控量、限行、治理”为抓手,统筹油、路、车管理,实施清洁柴油车(机)、清洁运输和清洁油品行动,确保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加强柴油货车生产销售、注册使用、检验维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天地人一体化的全方位监控体系,实施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各县市公安、交通运输、环保、质监、商务等部门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柴油货车尾气超标排放、销售不达标油品等违法行为。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具备条件的安装污染控制装置、配备实时排放监控终端,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州环保局、州交通运输局、州质监局牵头,州公安局、州发展改革委、州经信委、州商务局配合)
25.开展工业窑炉治理专项行动
制定全州工业窑炉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各类工业窑炉管理清单。鼓励工业窑炉使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大不达标工业炉窑淘汰力度,并把工业窑炉治理作为日常督查检查的重点任务,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州环保局牵头,州经信委、州发展改革委、州质监局配合)
(七)强化区域联合防治,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26.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
适时修订完善州、县市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预警分级标准体系,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应急响应标准,同一区域内要统一应急预警标准;当预测到区域将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时,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预案,做好监测和会商,各相关县市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实现7—10天预报能力,州级预报中心实现以县市为单位的7天预报能力,逐步开展空气质量中长期趋势预测工作。(州环保局牵头,州气象局配合)
27.落实应急减排措施
各县市要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项目清单,提高应急预案中污染物减排比例,黄色、橙色、红色级别减排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20%、30%。重点企业制定企业操作方案,细化应急减排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工艺环节,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严格落实洒水抑尘、施工场地停工,机动车限、禁行等措施,有效降低重污染天气危害。(州环保局牵头,州经信委、州住建局、州公安局、州交通运输局配合)
28.适时开展错峰生产
对水泥等重点行业制定错峰生产方案并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载入排污许可证。企业未按期完成治理改造任务的,一并纳入当地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停产。(州经信委牵头,州环保局配合)
29.落实应急保障机制
州、县市应保障落实应急预案修订和应急减排项目清单编制所需人员和工作经费,鼓励引入第三方开展应急预案修订核应急减排项目清单编制工作。2019年起,每年8月1日前将本辖区内应急减排项目清单报州大气办,每年12月25日前将调整后的清单再次按原程序报送。2020年前,完成州、县市应急预案修订及企业事业单位操作方案修订工作。州大气办将对各县市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进行专项督查。(州环保局负责)
(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落实环保工作制度
30.健全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制度
制订出台《甘南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落实环保监督管理责任、排污许可管理、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和环境质量信息公开等五项环保工作制度。2020年底前,完成排污许可证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许可证核发,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未按证排污的依法依规从严处罚不得排放污染物。(州环保局牵头,州政府法制办配合)
31.拓宽投融资渠道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州各级财政支出要向蓝天保卫战倾斜,坚持投入和攻坚任务相匹配。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合理安排本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涉及民生的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冬季清洁取暖改造、煤炭交易市场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升级改造、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和大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积极争取纳入中央、全省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试点城市范围,制定我州清洁取暖资金支持政策。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利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环保局牵头,州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州直相关成员单位配合)
(2)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依法合规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建设。鼓励合同环境服务,推广第三方环境治理。严格落实国家、省上出台的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金融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上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清洁取暖和产业升级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改造。将“煤改电”超出核价投资的配套电网投资纳入下一轮输配电价核价周期,核算准许成本。(州政府金融办、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甘南州中心支行牵头,州环保局、州银监局配合)
32.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1)按照国家和省上要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与县市空气质量改善绩效联动机制,进一步调动县市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积极性。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完善居民阶梯气价制度,居民采暖用气按民用价格执行,减少燃气输配中间环节,降低用气成本。严格执行国家、省上上网侧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延长采暖用电谷段时长至10个小时以上,具备条件时建立采暖用电的市场化竞价采购机制。健全供热价格机制,合理制定清洁取暖价格。建立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企业执行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的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清理取消对高耗能行业的优待类电价以及其他各种不合理价格优惠政策,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大幅提高电价,支持各县市进一步提高加价幅度。进一步完善货运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科学规范两端费用。利用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支持秸秆等生物质资源消纳处置。(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牵头,州环保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农牧局配合)
(2)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落实购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抵免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落实节能、新能源车减免车船税。(州财政局、州税务局牵头,州交通运输局、州环保局、州经信委配合)
(九)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严格环境执法督察
33.提升空气质量监测能力
(1)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按照国家要求和技术规范优化调整扩展国控及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全面反映全州空气质量状况。完善县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建设,2019年底前与省级空气质量综合分析大数据平台及自动监测系统实现数据直连。鼓励合作市建设空气质量微测网,提升科学技术监测能力。逐步开展降尘监测。(州环保局负责)
(2)强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各县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运维全部上收到省级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和第三方运维机构的监管,建立质控考核与实验室比对、第三方质控、信誉评级等机制,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开展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专项行动,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对干预监测行为的,监测机构运行维护不到位及篡改、伪造、干扰监测数据的,排污单位弄虚作假的,依纪依法从严处罚,追究责任。(州环保局牵头,州质监局配合)
(3)加强移动源排放监管。建设完善移动源遥感监测网络,构建重型柴油车车载诊断系统(OBD)远程监控系统,强化现场路检路查和停放地监督抽测。2019年底前,建成州级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平台。(州环保局牵头,州公安局、州交通运输局配合)
34.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1)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铁腕治污,综合运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手段依法从严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强化排污者责任。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未按证排污的,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加强州、县市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创新环境监管机制,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强化县市政府环境管理主体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模式。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重点加强对工业窑炉、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VOCs污染治理、扬尘管控等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散乱污”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依法停产整治。(州环保局牵头,州公安局、州检察院、州法院配合)
(2)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销售排放不合格机动车和违反信息公开要求的行为,撤销相关企业车辆产品公告、油耗公告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开展在用车超标排放联合执法,建立完善“环境部门检测、公安交管部门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督促维修”的联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尾气检测弄虚作假、屏蔽和修改车辆环保监控参数等违法行为行为。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使用不合格油品行为,禁止以化工原料名义出售调和油组分或勾兑调和油,严禁运输企业储存使用非标油,坚决取缔黑加油站点。(州环保局、州公安局、州交通运输局牵头,州经信委、州商务局、州质监局、州工商局配合)
35.优化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全面覆盖、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以街道(乡镇)为主,部门联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总方针,进一步优化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形成排查摸底、宣传动员、立行立改、综合执法、调度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真正发挥网格化监管作用,有力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州环保局负责)
36.强化科技基础支撑
加强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发。积极推广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强与省内外城市的合作交流。(州科技局、州环保局牵头,州卫计委、州气象局配合)
37.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督察
将大气污染污染防治作为中央、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的重要内容,配合国家开展第二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省级专项督察,夯实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责任。巩固州级环保督察成效,开展州级环保专项督察,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力、重污染天气频发、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甚至恶化的县市,开展机动式、点穴式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强化督察问责。充分发挥现有“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监管机制。(州环保局负责,州大气污染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十)深入推进环境革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38.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根据州委“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总体部署,按照《甘南州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围绕城市城区、乡镇村组、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水域五大重点领域,到2020年,集中整治环境卫生死角盲点,清除垃圾50万吨,增设定点生活垃圾收集斗1600个、分类式垃圾箱2200个,取缔临时摊点1130个,整治乡村垃圾堆放点443个。建立健全环境整治“六大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推动整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绩效化。倾力打造碌曲尕秀、夏河罗吾塘、夏河安果、夏河旦岗等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推行“六化七改三治”标准,使样板村脱颖而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州住建局牵头,州大气污染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39.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
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首位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维护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六大平台”,持续强力推进。2018年,总投资31.3亿元的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有序推进;到2020年底计划完成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任务。农牧村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得到极大提升,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小康村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逐步确定。(州发展改革委、州住建局牵头,州大气污染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40.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制定《甘南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实全国、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制定《甘南州实施农业投入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行动方案》,推动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州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化肥利用率达到4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2020年底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州农牧局、州住建局、州环保局牵头,州大气污染污染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州直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工作方案要求,按照管发展的管环保、管生产的管环保、管行业的管环保原则,制定本部门落实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内容、目标及任务分工,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强化对县市的业务指导与监督考核,落实“一岗双责”。各县市政府要把打赢蓝天保卫战放在重要位置,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领导成员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科学安排指标进度,防止脱离实际层层加码,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建立完善“一长三员”网格化监管制度,压实各方责任,层层抓落实。各县市、州直各有关部门的落实情况纳入州政府督查考核范围,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激励,对不担当、不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州大气办负责统筹协调和定期调度,及时向州政府报告。
(二)持续加大督导检查
州大气办继续落实月督查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将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纳入执法督查重点,对蓝天保卫战安排部署情况和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情况、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涉气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以及省州级环保督察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形成严厉打击各类大气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切实推动解决蓝天保卫战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治污责任落实。同时,州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落实方案的监督检查,并定期调度、分析、通报。各县市、各相关部门要建立方案中具体工程、项目的动态跟踪机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2019年起,每月5日前向州大气办报送蓝天保卫战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
(三)严格落实考核问责
将打赢蓝天保卫战年度和终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做好考核结果应用。对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重点任务推动缓慢、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不力的县市,在全州范围进行通报;对工作推进不力、目标任务严重滞后的县市,由州大气办领导约谈县市大气办负责同志,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落实;对未完成目标任务、考核不合格的县市,由州政府领导约谈县市政府负责同志,并将依据《中共甘南州委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和《甘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办法》,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
(四)加强环境信息公开
加大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力度,构建各部门协调一致的信息联合发布平台,规范发布模式,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公开的实效性、权威性。州环保局每月在州环保局网站、甘南环保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公开8县市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情况。州大气办依托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每月对辖区内各县市空气质量排名情况进行通报。建立健全环保信息强制性公开制度,重点监控企业应及时公布自行监测和污染排放数据、污染治理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环保违法处罚及整改等信息;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应按要求及时公布执行报告;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进口企业依法向社会公开排放检验、污染控制技术等环保信息。
(五)构建全民行动格局
树立“环境治理,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倡导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防群治,打赢蓝天保卫战,通过多种渠道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积极推进绿色采购,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省管及州属企业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绿色生产。结合《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六.五”环境日等载体或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建立宣传引导协调机制,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大气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工作动态和经验做法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和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努力营造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 2019 GNZRM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甘南州大数据中心
联系地址:甘肃省合作市人民街96号 投稿邮箱:tougao@gnzrmzf.gov.cn ICP备案号:陇ICP备14000511号-3 甘公网安备:62300102000081号 网站标识码:6230000007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技术维护单位: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