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zz/2021-00314
  • 标      题: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 发文字号:
  • 发文机关:州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日期:2006-04-03
  • 发文日期:2006-04-07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4月3日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 沙拜次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全州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一五”发展重点及2006年政府主要工作。同时,根据《中共甘南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州人民政府编制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关于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们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全力实施州委“1422253”发展战略,狠抓政府任期“十大目标”的落实,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使甘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主要表现在: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6.1亿元,年均增长11.3%,是“九五”末的1.88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68元,年均增长10.7%。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35亿元,年均增长14.9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9亿元,年均增长4.1%。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76亿元,年均增长34.7%,是“九五”期间的2.78倍。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亿元,年均增长11.3%。

——农牧村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发生变化。认真落实党在农牧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农牧互补”战略的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肉牛羊和奶牛养殖、草产业开发、牲畜良种化工程等“基地”的建立和试点、示范,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始出现,促进了传统农牧业开始向现代农牧业转变,为农牧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加强农牧村“六小工程”建设,农牧村基础条件差的状况有了较大改观。

——工业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坚持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累计投入技改资金3.18亿元,实施了玛曲金矿千吨选矿厂改扩建、华羚集团磷酸肽生产线、科瑞酪朊酸钠生产线、夏河安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众友甘南藏药GMP生产线等一批重点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创新项目。同时,以水电、建材、矿产、畜产品和藏药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全州工业增加值达到4.89亿元,年均增长13.1%,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8.1%。

——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始终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重点实施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骨干项目和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投资19亿元,改造和新建公路190条3064公里,其中建成二级公路208公里、三级公路524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油路目标和境内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建成4个道路运输信息站(中心)、5个三级和20个乡级汽车站;乡村公路等级明显提升,通达深度不断延伸,全州基本形成以州府合作为中心,以“二纵三横”为主骨架,以县乡为支干的公路网络。投资6.5亿元,建成5项110千伏和49项35千伏送变电工程,架设10千伏及以下农牧村电网线路8617公里,形成以110千伏为主网、35千伏为县网的电网结构。全州8县市通过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省级验收。开工建设46座水电站,其中建成21座,新增装机容量6.84万千瓦,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4.53万千瓦,使开发率达到5.86%。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98处,解决了16.8万人、109万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建成草场承包配套围栏1710万亩,治理“三化”草场和草原鼠虫害2672万亩,退耕还林29.6万亩,退牧还草1250万亩,“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6.9万亩,森林管护509.7万亩。开展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调研及规划,完成了《甘南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编制工作。

——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全州153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完善,以草场承包到户为主的牧区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农牧村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不断推进。落实了全面取消农牧业税的政策。完成了州、县市政府机构改革,开展了事业单位、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撤乡建(并)镇12个。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取消、下放和转移州级行政审批事项987项。同时,财税、金融、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改革也全面稳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招商引资,累计签约水电资源开发等合同资金166亿元,其中“十五”后三年签约合同资金159亿元,占95.8%,项目履约率为86.2%。非公经济较快发展,增加值达到7.2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27.8%。对外贸易活跃,出口创汇1863万美元,是“九五”末的3.5倍。

——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狠抓“科教兴州”战略的实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0.5%。实施了一大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面实现“普初”、“扫盲”目标。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为重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7.41‰,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新提高。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0.15%和85.22%。统计、审计、物价、新闻出版、藏语言文字、金融保险、档案、地方志、地震预防和残疾人救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14元,年均增长5.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72元,年均增长13.5%。加大扶贫攻坚力度,17.64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12.49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牧村贫困面由83.9 %降至58.5%,一部分乡村开始向总体小康迈进。加强社会保障和救济救灾工作,解决了79.5万(人次)灾民和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高度重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对特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优先到乡镇基层照顾性安置和开展跨地区就业等方式,使全州2584名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认真实施牧民定居点建设、灾民建房、甘南兰州住宅小区建设和城镇居民康居等工程,解决了农牧村4.8万人的住房困难,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8.4平方米。

——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各级政府认真执行同级人大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严格遵循《行政许可法》,强化依法行政和社会公共管理。围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推进“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民主评议政府部门工作、受理企业投诉举报等工作。着力构建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开展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严打整治及禁毒等专项斗争。主动协调与周边省、州际间的关系,依法妥善处置了一批影响较大的草山边界纠纷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效率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等都得到不断强化。

各位代表:过去的2005年,也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主导,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州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5亿元,增长31.1%;实施项目325个,其中新开工196个,竣工153个,项目个数和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二是 “农牧互补”战略实施取得较大进展。全州已建立养殖示范户2800余户,建成标准化暖棚1600座13.95万平方米,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基地13.82万亩,育肥牛羊9万余头(只),养殖奶牛7.25万头,引进优良畜种1.2万头(只),当地藏羊和牦牛本品种选育及杂交改良等8.4万头(只),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8户,示范区养殖户户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同时,劳务经济成为新亮点,全年输出9.49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35亿元,分别增长16.6%和32.2%。三是特色产业开发再闪亮点。新开工建设11座水电站,装机容量8.12万千瓦;在建的28座水电站中已有14座竣工并实现部分机组发电,净增装机容量4.8万千瓦。旅游业发展迈大步,旅游人数达到13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1亿元,分别增长41.7%和68.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工矿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藏药研发力度加大,黄金、牛羊肉制品、乳制品、藏药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大幅度增长,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四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年内全州签约各类招商引资合同项目58个,签约资金24.34亿元,其中已到位资金3.22亿元。先后与上海市普陀区、青海省黄南州等建立了友好区州关系,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省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五是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州实施各类社会事业发展项目86个,完成投资1.09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教育项目,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临潭县、合作市顺利实现“两基”目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千名医师支援农牧村卫生”工程进展良好,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科技、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广播影视、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进步。六是构建和谐甘南稳步推进。按照就业“双向选择”的原则,年内积极促进920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帮助507名残疾人就业和656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76名乡镇招聘干部向国家公务员过渡。加强社会保障和城市低保工作,17.74万灾民和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妥善解决了玛曲县与青海省河南县等26起持续多年的民间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严厉打击牧区盗抢牲畜等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加强社会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甘南州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22个专项预案,增强了政府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各位代表,纵观“十五”发展,我们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州人大、州政协和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的结果,是全州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奋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州各条战线上的各族干部、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向驻甘南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省属各单位,向无党派爱国人士、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工作,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加快甘南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我们深深感到:要把甘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思路创新与目标的稳定。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和既定思路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狠抓建设与发展,才能团结凝聚力量,调动全州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性,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坚持发展抓项目。只有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依靠项目抢抓机遇,才能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落实“五个统筹”,实现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社会和谐与稳定。只有坚持团结、稳定,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营造良好环境,才能保护和发挥好各方面投资和建设的积极性。必须坚持真抓实干。只有坚持艰苦奋斗,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抓实干,不辱使命,不推诿扯皮,不耍滑偷懒,迎难而上,开拓奋进,才能不断创造发展新成果。

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一是我州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以及“吃饭”与建设矛盾突出的问题等仍然存在。二是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业产业化、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同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劳务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难度大。三是工业化水平低,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弱等问题尚未改变,非公经济发展势头仍很不足。四是社会事业欠账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突出,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五是改革攻坚和利益调整带来的各类社会矛盾增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重。六是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够到位,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抓项目的本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依法行政、理政能力及作风建设等仍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和对待这些问题,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以克服。

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及重点构想

“十一五”时期,是抢抓本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州委《关于制定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州政府广泛调研,并充分征求各县市、州直各部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认真编制了《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提出“十一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州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确定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州委确定的“1422253”发展战略,坚持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落到实处”的要求,切实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1422253”发展战略,着力实施“十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实现政府任期“十大目标”,努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甘南建成全省具有重要地位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水电能源工业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全面分析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及其势头,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十一五”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目标:全州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达到44.0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12元,年均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以上;财政收入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目标: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建立;工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3.3%;第三产业繁荣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4:26.3:49.7,形成比较合理的发展结构。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达到28%。

——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成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高校毛入学率达到2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农牧业、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28%以上。城镇和农牧村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3%;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上下达的指标内。

——改革开放目标: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行政职能转变和社会事业等重大改革取得新进展,以生产要素合理聚集为标志的市场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利用外资能力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非公经济占全州生产总值的40%以上。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全州6686户牧民基本实现标准化定居。营造甘南区域中心的交通构架基本成型。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及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

实现“十一五”上述思路与目标,从全局出发,应把握好以下六项基本重点:

(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村奠定基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抓住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机遇,从甘南实际出发,以发展生产和改善基础条件为重点,全面规划,先行试点,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新农牧村建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从“三个经济圈”的总体构想出发,全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初步建成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的产业化格局;着力提升牧业“五配套”和“六化”家庭牧场的建设水平,建立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较大经营规模的牛羊育肥、奶牛养殖、草业开发“小区”和“基地”。到2010年,全州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设施养殖牛羊达到30万头只以上。全力实施牲畜良种化工程,建设半血野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改良、藏绵羊改良、良种引进推广等相结合的良种繁育“基地”。本着“扶优、扶强、做大”的思路,集中扶持那些机制好、效益高、与农牧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争创拳头产品和特色知名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合同农业”,建立“龙头+基地+农牧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形式多样地农牧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把劳务经济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农牧民。努力开拓州外劳务市场,开辟适合甘南特点的劳务输出基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完善劳务输出的管理、服务、组织等机制,培育品牌,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培训劳务工30万人次,年输转劳务15万人次,年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结合扶贫攻坚,努力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认真落实国家“一体两翼”扶贫战略,重点抓好整村推进项目,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到2010年,全州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等人口达到5.7万人,稳定解决32.15万低收入人口及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抓住机遇,深入开展农牧村“六小工程”建设,推进以沼气、小水电和光伏电源等为主的农牧村能源建设。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全面改善农牧村的水、电、路及居住等基础条件。加快农牧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牧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工作,五年内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做好乡镇、村庄规划,引导农牧民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深化农牧村改革。坚持党在农牧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依法流转土地、草场使用权和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土地、草场征占用制度,健全对征地农牧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农牧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机制。

(二)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强州”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力落实“3512”工业发展举措,即:着力培育3个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5个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10个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和20个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力争到2010年,工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8亿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占到23%以上,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并实现1—2个企业上市的目标。突出抓好电力工业发展。在支持好省属九甸峡水电站及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在建项目和已签约引资项目的跟踪落实,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到2010年,建成巴藏、凉风壳、九龙峡、代古寺等一批州内骨干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5万千瓦,使全州水电装机容量达到85万千瓦,开发率达到34.3%;年发电量达到42.5亿度,水电企业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亿元以上。积极开展黄河首曲水能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和首曲水电站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与水电业跨越式发展相适应的电网建设,五年内争取建成3条以上330千伏和10条以上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支持现有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打响华羚、首曲、草原兴发等品牌,并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论证、制定畜产品精、深、细开发规划,着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集中打好“高原绿色牌”和“生态牌”,力争在畜产品加工的高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矿产业。实施好《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增加新的资源储备。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工艺,促进矿产品的合理开发与深度加工。重点抓好黄金、建材等企业的达产达标,到2010年,全州黄金产量达到4000公斤以上,水泥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其它特色产品产量也都有新的较大增长。培育壮大藏药及山野珍品加工业。加快藏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奇正佛阁、甘南众友等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把藏药加工业培育成名符其实的新兴特色产业。增加科技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山野珍品的开发水平、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全面实施《甘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夏河拉卜楞为重点,全力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深入挖掘甘南地域民族文化的独特意蕴。立足资源优势,设计特色产品,基本健全“十大王牌景点”的基础设施,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成龙配套。创新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快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不断提高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到2010年,全州旅游人数突破2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4.4亿元。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三)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抓好交通建设。全面完成临夏至合作、合作至冶力关、和政至合作、达久滩至赛尔龙、夏河至青海同仁等公路的建设,并新开工建成迭部至九寨沟、玛曲至玛沁、玛曲至久治等重点省际出口公路及迭部至阿万仓段公路的改造提升。到2010年,力争甘南州与周边省、州际间的联通路全部建成,并实现90%以上的乡镇通油路,90%以上的行政村通农二级路,80%的自然村通车或通农机便道的目标。争取夏河飞机场立项建设,开展玛曲黄河水运线前期论证工作,积极呼吁兰州至合作铁路支线建设。扎实推进市政设施和通信网络建设。以合作市和七县城为重点,五年内基本完成城镇民族特色化改造与建设,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本配套。积极论证争取“引洮入合”项目。抓住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建设的机遇,积极呼吁天然气管道延伸至合作。加快州内宽带多媒体通信骨干网络建设,实现省道、国道移动通讯无缝隙覆盖和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加快实施重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抢抓机遇,全力抓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积极开展白龙江河道治理及有关长防长治项目的前期研究与论证工作。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天然草原退牧还草、生态移民、湿地恢复与保护等项目,五年内使全州草原、森林、湿地等天然生态功能基本得到恢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保护好基本农田。高度重视对水源、草原、矿产、森林等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良好发展机制。坚持“改革抓企业”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实现粮食、流通企业和公路交通管理体制等领域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面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具体办法,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拓宽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建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担保体系、市场开拓促进体系和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机制。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起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成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使政府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政对公用事业、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支持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政策,加强税收征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投融资自主权。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狠抓诚信社会建设,打造“信用甘南”,探索建立银地、银企“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和办法。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以培育大市场、促进大流通、活跃城乡商贸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地形式,加快农畜产品交易、藏药材交易、建材、原材料、特色商品批发等市场建设,基本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城乡市场体系。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重视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五年内力争干酪素、绿色农畜产品、藏药等产品出口实现新增长。坚持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政策,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利用外部资金、技术的规模和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社会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以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科技“三项”经费增长机制,加强科普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行科技承包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到201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化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到2010年全州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办学规模。以支持合作师专升本为龙头,探索联合办学模式,提升州内四所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建立与我州加快发展相适应、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及培训网络。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县(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改善基层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条件,建立健全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不方便的问题。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运行机制,完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拉卜楞寺的“申遗”工作,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到2010年,基本建成州级“四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和各县市“三馆”(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及部分乡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

(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甘南。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作为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牧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到2010年基本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认真实施跨地区就业“金桥工程”,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跨地区就业。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制度,逐步将各类所有制企业员工纳入保险范围。全面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扩大保障人口覆盖面。始终做好救灾救济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城乡困难群体的优扶安置和社会福利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工作机制。重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改善安全基础条件,五年内基本解决重大安全隐患及其危险源。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努力创建平安甘南。始终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多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快推进依法治州进程,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城乡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关于2006年的政府工作建议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全州未来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29.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1%,达到28.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10.2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91%,达到2.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5%,达到1.34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7%,达到1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1%,达到57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2006年全州生产总值增速、财政增幅以及固定资产投入增幅等均比往年高出较多。这不仅是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之必需。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全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确保农牧民增产增收。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化“小区”与“基地”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县市和部门目标责任制,认真做好宣传引导和协调服务工作,切实推动产业化“小区”和“基地”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要求,深入研究,全面规划,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发展养殖业、草产业中的具体问题。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探索建立华羚、首曲、草原兴发、科瑞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广大农牧户结对子,建立利益共同体,走“龙头(市场)+基地+农牧户”的发展之路。二是坚持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以巩固和扩大农牧村税费改革成果为重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农牧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争取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和良种补贴等政策,及时兑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补助资金,以实现减负增收。大力发展反季节牛羊育肥出栏、奶牛养殖和草产业,继续抓好以青稞、油料、豆类、藏药材、反季节蔬菜、优质牧草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充分挖掘农牧业内在发展与增收的潜力,以开辟基本收入来源。引导农牧民参与非农产业,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和旅游景点景区“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服务业,以拓展增收新渠道。三是坚持劳务经济与扶贫攻坚结合。整合劳务培训资金,加强劳务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劳务人员的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转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劳务。创新劳务输转模式,把劳务输出与劳务移民、扶贫开发、扩大城镇就业和实施跨地区就业“金桥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劳务经济效益。年内输转农牧村富余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着力实施65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年内使2.44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4.8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四是强化协调与争取,解决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迫切问题。抓住国家和省上投资重点向“三农”和基层倾斜的有利机遇,加大农牧村“六小工程”建设力度,着力解决农牧村不通路、不通电和不通电话等突出问题。实施好干旱草场灌溉、人畜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以及农牧村住房改造等项目。高度重视牧民定居点建设,力争一期工程全面验收,二期工程全面建设,三期工程全力衔接。

(二)集中优势,培育骨干,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认真组织实施 “3512” 工业发展举措,力争全州工业增加值增长17%,达到5.73亿元。全力营造有利于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具备一定优势和潜力的38户企业为重点,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机制。全面落实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非公经济进入法未禁止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引导优势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坚决清除各类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壮大。全面拓展融资渠道。以项目为支撑,持续扩大招商引资。以运作好与省开发行的开发性金融合作为着眼点,尽快健全州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加快构建银地银企合作平台,吸引金融支持地方工业发展。采取盘活土地、资本运营、产权交易等办法,千方百计启动民间资本,着力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努力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大力支持骨干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重点实施好华羚牦牛奶深加工和燎原牦牛液态奶加工生产线,首曲、草原兴发和晟羚等牛羊肉屠宰及深加工生产线,夏河拉卜楞年产2万吨矿泉水生产线等一批技术创新项目,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高度重视工业“品牌”建设。以“质量兴州”为目标,探索建立各类企业与州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品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建立知名品牌,增强产品开拓市场和占居市场的能力。

(三)创新宣传与促销方式,努力提高旅游开发经营能力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冶力关会议”精神,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年内全州旅游人数突破1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1亿元以上。创新宣传促销方式。主要是整合宣传力量,规范促销方式,依托“九色甘南香巴拉”号专列,开展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增强吸引力。认真组织参加省上开展的“心手相连”陇台旅游联谊活动,办好香巴拉旅游文化艺术节、玛曲赛马节等活动,扩大知名度,增强感染力。狠抓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拉卜楞、冶力关等一批旅游开发续建项目和腊子口红色旅游开发项目,跟踪落实好已签约的旅游招商项目,新开工建设则岔、大峪沟等景区的基础设施,并争取实施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竞技运动等开发经营新项目,加速推进“六大要素”的成龙配套。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抓好精点、精线、精品建设,开发新、奇、特旅游产品。争取合作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打造特色旅游城市品牌。切实提高开发经营水平。采取经营权有偿转让、委托代理、联合开发经营等形式,探索建立实体化运作、公司化经营机制,实现旅游产业开发、节庆活动、项目建设等市场化运作。借鉴外地经验,积极开展旅游景区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三权分离”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旅游产业与“农牧互补”、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加快行业诚信、接待能力、社团和导游队伍等软件建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四)完善项目制度,强化争取工作,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强化项目争取与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争取夏河飞机场早日立项为重点,完成临夏至合作、和政至合作、达久滩至赛尔龙等公路建设任务,开工建设迭部至九寨沟、玛曲至久治等省际出口公路。全面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加快实施4条以工代赈公路、6条通乡油路和11条通村农二级公路项目。继续抓好能源开发。编制甘南电网规划,开工建设迭部洛大330千伏送变电工程,认真实施舟曲等4项110千伏变增容改造、舟曲丁字河口110千伏送变电和虎家崖110千伏送电工程以及碌曲多松多110千伏开关站等工程,全面完成城网改造与完善工程。抓好25座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 70.44万千瓦)项目,其中俄吾多等12座水电站年内竣工,实现全部或部分机组发电。同时,年内新开工23座水电站(其中增容改造2座),总投资30.57亿元,总装机容量36.34万千瓦。不断强化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做好协调与申报,加快迭部、合作、舟曲、卓尼、临潭等县市有关地带金矿、铜矿、铁矿等深部勘探步伐,力争新上一批矿产开发项目。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招商引资,加快水电、旅游、畜产品加工、矿产加工和藏药及山野珍品等特色产业的开发。扎实推进城镇建设。大力开展城镇民族特色化改造与建设,着力实施合作市区中路改造工程。强化协调与争取,实施好有关县的城区道路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临潭新城和冶力关、卓尼麻路、碌曲郎木寺等一批重点建制镇建设项目。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规划已经国家评审通过,并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现在的重点是在积极争取国务院审批的同时,按程序尽快部署开展后续各项工作。依法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湿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争取实施国土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移民、“一江三河”河道治理、高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一批新的生态保护项目。强化项目质量和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项目建设机制,严格落实“项目四制”,积极推行政府投资代建制,建立健全投资监理体系和投资决策责任制。认真做好各类项目前期工作,增加项目储备。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与进步。科技工作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认真解决科技队伍作用发挥不够、研发能力弱或层次低等问题,落实科技投入,支持各级各类科研单位自主联合与协作,努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教育工作以舟曲、迭部两县实现“两基”攻坚目标为重点,加大对农牧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农牧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强化基础教育,加强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完善“双语”教学体系,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今年起,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与扩大就业、输转劳务、在岗培训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培训实效。文化工作以完成州藏剧团与歌舞团合并为契机,激活文化单位内部活力,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能力。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卫生工作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服务质量为着眼点,强化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牧村医疗卫生工作,推进“千名医师支援农牧村卫生工程”的深入实施。高度重视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疫病的防治工作。抓好合作、夏河、玛曲三县市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藏药研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扩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困家庭救助制度覆盖面,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切实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民族体育竞技水平。做好军民双拥共建工作,重视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认真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继续抓好统计、物价、藏语言文字、气象、文史、档案、地震、老龄等各项工作。

(六)狠抓财源建设,加强征收管理,全面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今年全州财政收入目标增幅较大。因此,在稳定和扩大现有基础财源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整合各方面的资金,重点扶持电力、旅游、矿产开发、藏药和山野珍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等项目,壮大主体财源;支持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开辟新生财源,逐步建立较稳固的财源增长体系。依法加强对各类税源、税种的征管工作,坚决防止偷税、漏税、逃税、骗税等现象。严格财政预算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科教文卫、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救济救助和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的支出。严格财经纪律,逐步扩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试点面,强化源头管理;严格政府采购制,加强对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和非税收入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类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审计稽查等制度,坚决制止和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落实与省开发行的金融合作协议,全力抓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各金融部门的协调工作,强化金融对地方特色产业开发、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

(七)着力解决事关城乡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团结与稳定,着力建设“和谐甘南”。切实抓好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再就业投入机制和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公益性事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力争全州新增就业1400人以上。高度重视军转干部和城镇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继续实施“金桥工程”,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引导,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体和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和救济救助工作。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城市“低保”和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依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坚决落实省上“将低保标准再提高10%”的要求,加大州、县市财政按比例列支“低保”资金的力度。扎实做好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与福利等工作。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灾后重建和灾民建房工程,做好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安置工作。加大扶残助残力度,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认真搞好民族团结。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强化“三个离不开”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五级联创”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全面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做好信访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督促落实领导包案、信访接待日和干部下访等制度,认真做好各类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竭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全面加强对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贯彻“依法治州”方针,落实社会矛盾纠纷应急机制和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草山边界纠纷。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城乡治安打防控体系。继续加强禁毒斗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积极创建平安甘南。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的有关动态,加强隐蔽战线斗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坚决反对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各种渗透与破坏活动。做好反恐斗争准备,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加强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等能力。

(八)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落实能力。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理顺政府与企业、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完善和落实人民建议征集、重大社会事项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坚决克服多头执法和执法不公等现象。深入治理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着力解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始终重视政府廉政建设,及时查处公务人员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我州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而今年又极为关键。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Copyright© 2019 GNZRMZF.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地址:甘肃省合作市人民街96号    投稿邮箱:tougao@gnzrmzf.gov.cn   ICP备案号:陇ICP备14000511号-3   甘公网安备:62300102000081号  网站标识码:6230000007

网络谣言举报电话:(0941)8218089   举报网站:http://www.gsjubao.cn/     举报邮箱:xs8218089@163.com   技术维护单位: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