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碌曲县各级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的决策部署,突出政策引领、规范建设、示范带动、精准施策、创新发展,全面助推乡村振兴和特色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高度重视 全面部署
促进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州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以牦牛、藏羊、犏雌牛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不断加大对养殖、种植、加工类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组建专业合作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重要指标之一,有效推动了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专题培训会、现场推进会,安排部署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工作。同时,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营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发改、扶贫、农村农业、财政、水务等单位落实合作社扶持发展项目,使合作社发展不断趋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合作社带动效益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县共成立专业合作社272家,运营规范的有96家,运营较规范的有111家,运营一般的有43家,每个村平均有11个以上专业合作社,涉及牦牛繁育、藏羊繁育、犏雌牛繁育、犏雌牛(奶牛)养殖、种公羊和种公牛繁育养殖、奶产品销售、苗木、青稞、藏中药材种植、旅游传统手工艺产品加工、农机服务等领域。全县专业合作社生产加工的特色农畜产品主要有“五大”类,其中肉类主要包括牦牛肉、藏羊肉、蕨麻猪肉、风干牦牛藏羊肉等;饲草料类主要包括紫花苜蓿、燕麦、豆类饲草料、颗粒饲料、青稞草等秸秆饲草料等;种植业主要有传统青稞、紫青稞、藜麦、蚕豆、豌豆、洋芋、藏中药材等;手工艺类主要包括藏药加工、藏式手工艺品加工等;其他农畜产品类主要有酥油、曲拉等。产品加工机械也相对增多,包含颗粒饲料制粒机、饲料粉碎机、大型拖拉机、耕地机、肉类产品加工车间等逐步跟上了现代化农牧业生产的需求。
精准施策 强化管理
促进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
碌曲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创新推动“百社带千户”行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制定“一社一策”发展计划,多方筹措资金规范合作社。按照“一社一策”制定了《碌曲县加快推进贫困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定,进一步推进了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强化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对贫困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县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42851.76万元,辐射农牧民户数达到3860户以上,贫困村合作社吸纳贫困户比例达到55.6%。同时,为促进全县合作社均衡发展,县财政及时落实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县级配套资金7.2万元,为24家非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进行补助,每家补助3000元,用于规范财务,建立规章制度等。充实加强农牧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配备合作社辅导员39名。采取组织培训和上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合作社提供服务,每季度对合作社上门指导服务不少于三次,特别是对贫困村新建合作社提供“一站式”全程跟踪指导服务。联合市场监管局等职能部门,以全县11个贫困村未运营的合作社为重点,按照“空壳社”清理注销的6类情形,累计清理注销“空壳社”73家。指导合作社建章立制,加大宣传力度。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全县运营规范和运营一般的合作社进行建章立制,对运营规范和下一步能规范运营的合作社成员颁发社员证,建立成员账户,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设置账簿科目,规范核算,完善合作社章程、“三会”制度。同时,大力开展宣传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印发宣传册等积极宣传《合作社法》。统一印制发放专业合作社社员证3000册,制定发放专业合作社制度牌20套。对所有合作社根据经营范围和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一社一策”计划,积极组织引导有意愿抱团发展的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5家。
集思广益 转变方式
发挥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
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理思路、调研摸实情、观摩取经验、去糟抓规范、建制抓长效的原则,通过贫困户“捆绑式”参与,涉农资源“整合式”投入,将村“两委”、社会能人等与贫困户整合为一个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逐步探索出“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社会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形成了能人大户带动型、村级组织牵头型、市场利益导向型等三种组织类型,全县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方向转变,从注重生产联合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从单一要素合作向劳动、技术、资金、土地等多要素合作方向转变,帮助广大农牧户实现生产和种植的规模化,有效带动贫困户不断增收,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作用。今年以来,围绕“百社带千户”行动,新增“五有标准”专业合作社90家,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33%。近三年来合作社分红资金已达227万元,收益牧户数2516户。(记者 沈江平 通讯员 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