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在于引领,精神的价值在于传承。10月15日,王万青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报告会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校区)、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
1968年,王万青从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秉持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坚定信念毅然从繁华的上海来到玛曲,一待就是56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玛曲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用真诚无私的爱,赢得了“草原曼巴”的尊称和牧民群众的信赖。
报告会上,玛曲县宣讲报告团5位成员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多角度、立体式再现了“草原曼巴”王万青同志扎根草原、心系群众的奋斗历程。王万青长子王团胜以亲情视角,讲述了父亲舍小家为大家,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草原的点滴往事,那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生活片段,让在场听众深刻体会到一名医者的坚守与付出;基层干部周毛吉结合工作经历,分享了王万青同志深入牧民帐篷,送医送药、普及健康知识的暖心故事,展现了他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为民情怀;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祁武志讲述了王万青同志钻研医术、攻克难题,用精湛医疗技术守护藏族同胞健康的专业担当,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阿万仓镇党委书记杨尼布聚焦民族团结,讲述了王万青同志主动融入草原、尊重民族习俗,用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草原深深扎根;玛曲县委党校副教授陈安林解读了王万青同志践行初心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为在场干部深刻理解榜样精神提供了思想指引。
报告会号召,王万青校友是复旦大学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的杰出传承者,他的事迹是开展“大思政课”建设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全体师生及医务人员要向王万青校友看齐,心怀“国之大者”,既要追求卓越医术,更要传递人文温度,做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的使者,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在新征程上展现复旦大学的新担当、新作为。
从黄河首曲到黄浦江畔,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精神传递活动,在传承王万青精神的同时,再续复旦上医与玛曲情缘,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信息化支持、交流培训、健康帮扶基金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让先进医疗理念与玛曲的基层实践深度融合,让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在新时代绽放更动人的光彩。
会前,玛曲县宣讲报告团一行共同见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办“杰出校友王万青同志纪念展”开展仪式并参观纪念展。王万青长子王团胜向上海医学院捐赠实物。展柜里磨蚀的医药箱、泛黄的行医连环画,展厅从不同板块,立体式展现了“草原曼巴”王万青扎根高原、忠诚坚守、服务群众、耕耘一生的先进事迹,回望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行医传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金也说:“非常感谢来自玛曲的报告团为我们带来精彩丰富的一场报告宣讲会,将我心中对王万青校友记忆激发的更加鲜活,也让我更深感受到王万青校友的力量,王万青校友是坚毅的、是勇敢的、是深情的。坚毅的他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义无反顾走到甘南草原深处,去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勇敢的他用56年的时光坚守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看着他这56年里骑马徒步、走乡串户,坚持不懈地来为民族地区的百姓们救治生命,这样的勇敢也彰显了生命的价值。深情的他,是他在甘南几十年的时光里,他也曾经无数次的走上过草原高坡,驻足在寒风当中,向西南的方向凝望,很多次的曾经唱起过他自己创作的歌曲,这样深情的他,彰显的正是大爱无疆。我们每一个上医人,都记得我们自己的校歌,第一句歌词就是‘人生价值何在乎’,我想王万青校友的一生奉献,正是最好的回答了这样一个提问。我们应该深深地记住他,永远地怀念他,传承好留给我们的上医精神。”
复旦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药学院教工第八党支部书记姜琳琳说:“我觉得今天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精神洗礼,也是一堂非常好的思政课。今天第一次听到王万青校友的事迹,非常鼓舞我们,从毕业去到一个非常艰苦的地方,非常令人钦佩。从专科医生到全科医生,然后后期再推动医院的建设,体现了我们上医人‘为人民服务 为强国服务’的一个精神信念,作为一个上医人,非常钦佩我的前辈作的这些贡献,也希望将来能够向他靠近,工作当中也会把我的这些信念传承给我的学生,为我们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任宇辰说:“今天听了宣讲团五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讲述王万青老师的故事,讲述自己对王万青精神的理解,让我受益良多。我想起今年暑假有幸跟随复旦上医博医团前往玛曲,看到黄河第一弯的清风吹过格桑花海,看到当地牧民提起王曼巴时眼中的敬意,让我意识到王万青老先生在甘肃玛曲留下的,从来不是冰冷的病力和一堆堆复杂的手术资料,而是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了王万青家族一家三代的从医之路,也照亮了博医团的义诊之路,更照亮了我们每一位医学生的未来之路,是一条通往人民需要之处、永不停歇的征程。未来,我们将践行王万青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这样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辉,为人民服务,为强国奋斗。”
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学生团队员、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宋凌浩说:“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聆听王万青校友事迹的宣讲,今年7月,我随博医团的行程一起前往了玛曲县,到过王万青校友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一来一回之间,我对王万青校友的形象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初了解王万青校友还是从院史馆当中,他是当地人民心目中的草原好‘曼巴’。到王万青校友的家中才发现,他是一位既具有艺术天分,也具有人文底蕴的人。他手绘了在玛曲黄河第一弯的150幅画卷,深刻描绘了在玛曲生活的点滴,与此同时王万青校友还是一位具有发明天分的人,当时,玛曲县条件相对简陋,没有手术的无影灯,也没有冲洗影片的暗房,他就用手电筒和灯泡,以及手摇发电机,自制了头戴式的无影灯和简易的冲洗室,使得一系列玛曲县第一的工作在王万青校友的手中开展,由此可见,王万青校友确实是一位具有立体色彩、具有丰富底蕴的人物,值得我们去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