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并多次对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甘肃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甘南明晰了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甘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已成为甘南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处在黄河第一弯的甘南,境内雪山巍峨、黄河奔涌、层林叠嶂、草原一望无垠、湖泊星罗棋布,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要的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甘南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高质量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看得见山——矿山治理成效显著
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甘南州自觉扛牢政治责任,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对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典型案例问题作出批示要求,主持召开典型案例整改推进、安排部署、措施清单审定等会议,进一步靠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整改政治责任,对典型案例公布问题涉及砂石矿山企业开展现场督导调研45次,召开现场会13次,详细了解整改推进情况,并提出整改要求,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甘南州对各项规划方案精心编制,起草完成《砂石矿山绿色勘查开采专项规划》初稿,拟设8处砂石矿集中开采区,对涉及督察整改的43宗砂石料矿进行优化整合,州内43宗砂石矿山已编制完成“一矿一方案”,正在有序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在夏河县拉卜楞镇洒乙昂砂石料加工点整治现场,排洪沟道建设整治、覆土恢复耕地草地等工作正在进行,覆土恢复草地的区域已经播撒了草籽。
洒乙昂砂石料加工点整治现场包片负责人、夏河县拉卜楞镇人大主席道吉仁青说:“开展恢复整治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和行业部门的指导意见,统筹镇村两级、行业部门、涉事企业等各方力量,全力抓进度、抓质量、抓成效,着力在机械拆除、余料拉运、弃渣处理、覆平整土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完成了 13 级台阶式渣堆分层平整,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正在积极与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实施种草、修建排洪水渠后恢复耕地草地,将在今年 8 月份完成。”
甘南州重点实施玛曲格萨尔黄金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大水金矿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夏河县博拉镇柴来木矿区范围空白区块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86个项目,通过危岩清理、渣堆平整、覆土绿化、挂网喷播、矿洞封堵及废弃建筑物拆除等矿山生态修复措施,治理面积0.2万公顷,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治理、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植被有效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望得见水——钟灵毓秀湖水相依
甘南的玛曲、碌曲、夏河、舟曲四个县,分别以境内的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命名,境内有尕海湖、阿万仓湿地等大小湖泊点缀在草原上。甘南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灵、因水而富,丰富的水资源是这里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甘南州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力实施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进一步扩大湖泊湿地水域面积,湿地面积567.05万亩,黄河干流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公里,径流量增加108.1亿立方米,补给黄河源区58.7%的径流量,素有“青藏高原之肾”和“中华水塔”之称。
6月的碌曲县尕海湖畔,遍布着盛开的格桑花,4°C-19°C的适宜温度,天气依然凉爽如春。
尕海湖,平均海拔在3400米以上。2011年9月,尕海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全国第41块、甘肃省第1块国际重要湿地。同时,尕海湖也是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尕海则岔保护区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也是青藏高原东端主要的高原湿地和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之一,常常被称作黄河上游的“蓄水池”。
但在历史上,尕海湖也曾三次遭遇干涸危机。甘南州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通过实施“山水工程”项目,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保护,科学修复退化湿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湿地资源对黄河水源的涵养能力。湖面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500公顷恢复到2000多公顷,湖水多了、湖面大了,随之而来的是鸟也多了,湿地的功能增强了,尕海湖水面的增加,对水源涵养、蓄洪保障、调节气候、泥炭地的保护和恢复都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尕海湖区沼泽湿地的面积恢复到12000多公顷,这也让整个尕海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如今甘南境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黑颈鹤、黑鹳、金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灰鹤、大鵟、藏原羚、岩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同时狼、狐狸等食肉性动物的身影也逐渐增多,本地牧民多次发现并拍摄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身影。
遵循“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的战略定位,甘南州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湿地生态系统日趋完善,黄河水量补给大幅增加,出境水量提高了31%,“黄河蓄水池”作用不断增强。重点实施卓尼县奤盖川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夏河县2021年乡村振兴及农村人居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等49个项目,通过沟头防护、谷坊坝、生态护岸、水土保持林灌草、封禁等小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治理面积3.58万公顷,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流域生态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守住林草——宜游宜商宜居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的核心区域,面对长期以来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牲畜核减影响群众增收的两难境地,玛曲县通过严格实行禁牧休牧制度,以草定畜、精准到户,核减超载牲畜200.78万羊单位,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草原生态持续向好。通过实施退牧还草、沙化退化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草原鼠害防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全力推动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玛曲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98.34%,比2016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中度及以上退化草原面积由2016年的830万亩下降到2022年的617万亩,减少了213万亩,下降了25.66%;沙化草原面积由2012年的8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46.01万亩,减少了33.99万亩,下降了42.49%。从创建全域无垃圾开始,甘南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厚植绿色发展沃土,天蓝、水碧、草绿、土净已成为甘南大地的生动写照。
2023年,全州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林草投资41256.73万元、同比增加11.7%,完成国土绿化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修复退化草原42.8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3.2%,治理沙化土地3.18万亩、治理草原鼠虫害260万亩,均占计划任务的100%。建设林果产业基地800亩、核桃花椒提质增效2200亩,指导成立花椒合作社1个,组建核桃、花椒土专家团队各1个,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南州采取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关联、多过程耦合、多空间协同的系统性治理措施,全州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到十年来的峰值。
如今,绿色是甘南的底色,更是底气。
防得了沙——变害为利沙漠生金
“玛曲的沙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这里是风口,多年前这片草原沙化严重、寸草不生,冬春季一刮风,沙子会混着土直往嘴里钻。”玛曲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办马春林站在玛曲县退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区内如是说。
2021年在玛曲县全面启动了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1年至2023年“山水工程”包括沙化治理、退化草原治理、无主矿山生态修复、湿地修复、小流域治理、黄河沿岸阻沙林建设6大类45个项目,中央财政投资8.72亿元,总治理面积63.45万亩。
玛曲县将修复治理技术措施的创新和应用与实际相结合,与多年积累的土技术、土办法相结合,不同的地类采取不同的修复治理措施,达到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的要求,沙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坚持“阻、固、输”相结合的原则,对沙化严重区域采取集中连片进行治理。
马春林说:“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以防风固沙和快速恢复植被为目标,采取‘植灌(山生柳/沙棘)+施肥+种草+草方格沙障+围栏+补植’等措施进行治理,有效防止了黄河沿岸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能力不断提高。”
玛曲县利用不同程度的沙化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黄河阶地重度沙化草地采取“草方格沙障+山生柳(金露梅)+种草+施肥+围栏”治理模式;黄河阶地中度沙化草地采取“种草+施肥+围栏”的治理模式;黄河阶地轻度沙化草地采取“施肥+围栏”的治理模式;干涸河道(支流)沙化草地采取“山生柳(金露梅)混交林+柳条沙障+种草+施肥+围栏”的治理模式;流动沙地及沙坡、沙丘、沙垄迎风面和落沙坎等区域采取“植灌+施肥+种草+草方格沙障+围栏”的治理模式;半流动沙地及坡底、滩地和沙垄背风面等区域采取“植灌+覆土+施肥+种草+草带沙障+围栏”的治理模式以及固定沙地采取“麦草草帘+覆土+施肥+种草+围栏”的治理模式。
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有效遏制了黄河沿线水土流失蔓延发展趋势,黄河沿线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灌草植被逐步恢复,灌草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45%以上,沙化草地面积由2012年的80万亩下降到现在的42.81万亩,减少了37.19万亩、下降了46.49%,防风固沙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
行驶在黄河两岸,一片片沙化伤疤正在被郁郁葱葱的金叶榆、杨柳树、梭梭组成的防风固沙林修复着。通过全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有效遏制了黄河玛曲沿线水土流失蔓延发展趋势,玛曲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明显,2023年黄河玛曲段出境流量达168.6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48.9%;年均水资源补给量达88.75亿立方米,较十年前提高61.07%,有力提升了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对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项目实施,玛曲县探索总结出流动沙丘、中轻度和潜在沙化草原等治理模式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认可和表扬。2023年11月玛曲县自然资源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4年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海南省、湖北省、内蒙古、四川省、青海省自然资源、林草部门和科研院校及毗邻县、市党政部门赴玛曲考察交流学习800余人次,治理样板效益得到释放扩大。
沙化环境的改善、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也让农牧民享受到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玛曲“依水布线、沿路布局”,着力打造天下黄河第一弯旅游风情线,持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我们是从北京过来的,第一次到玛曲,这里绿野广袤、碧水环绕,非常震撼。我们会把这些美景留在记记里,推荐亲戚、朋友再次过来游玩。”游客刘先生说。
“万丈高楼,非一木之聚;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甘南将矢志不渝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实干实政、激情作为、铿锵前行。
(甘南融媒记者 马保真 薛六十生 邓永强 杨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