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时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高级搜索 无障碍辅助工具
甘南新闻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深度”之变

发布日期:2020-07-23 09:15:11 文章来源:甘南日报 作者: 访问量:

走进朝勿村,可以看到一条条通到农户家门口的硬化路,一幢幢宽敞明亮的安全住房,一箱箱带着脱贫希望的中华蜂……2018年朝勿村荣获“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一大早,纳浪镇朝勿村的老汉贾宝财就穿上雨鞋,拿起棍子,背着干粮,上山去看林子了。这几年,他不仅当上了村里的护林员,还搞起了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

“当护林员一年有8000元的固定收入,还不影响干农活、养蜜蜂,我们家里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国家的好政策。”说起家里近两年的变化,贾宝财兴致勃勃。

朝勿,在藏语里是“庄重严肃”的意思。这里是一个长期受生产基础条件制约,群众耕种方式传统守旧的深度贫困村,“守着薄田度日、靠着天时吃饭”“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这里曾经的真实写照。

国家脱贫攻坚的号角全面吹响后,朝勿村在卓尼县和纳浪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定点帮扶单位县委组织部的帮扶下,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村贫困发生率逐年下降,依托产业发展后劲显著提升,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车道。2016年,朝勿村被列为全镇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总投资达1093万元。项目正式批复后,小山村里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广场、硬化路、路灯、观景桥、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七改”完成率达95%以上。驻村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听取群众意见,坚持按照“一村一品”原则,结合朝勿村的自然风光,统一打造了红瓦青脊黄墙,富有特色的民居。

2017年,帮扶单位县委组织部协调资金120万元,对朝勿村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扩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生活在大族坪、小族坪交通条件落后的22户贫困群众全部分散安置在岷合二级公路两旁。

“以前挑水一个来回得半个多小时,娃娃们上学遇上雨雪天气,泥泞难行,家长可揪心了,平日买个油盐酱醋都要跑到山底下的小卖部。现在好了,自来水入户了,上学近了,就连鞋子都不费了。”易地搬迁户马玉莲笑着说。

房子建好了,道路也通了,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结合“三变”改革,朝勿村于2017年在全镇率先注册成立了集体经济——卓尼县朝勿村富民产业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村集体资源以及小康村基础设施、荒山、林地、村活动室等原有资产进行了登记造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资金462万元、小康村扶持资金5万元、扶贫资金10万元、县委组织部扶持资金5万元全部注入集体经济公司,对贫困户进行折股量化,农户全部签订了入股协议,一般农户签订分红协议,贫困户签订保底分红协议。

“自脱贫攻坚以来,我们朝勿村基础设施搞起来了,产业也渐渐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光景是越来越好了!”村支书俞生荣说起朝勿的变化,难掩喜悦之情。

就在最近,朝勿村中华蜂养殖基地迎来了“大丰收”,村“两委”组织村内富余劳动力进行第三茬蜂蜜采集。

“我们目前累计产蜜2000余公斤,预计今年能产五茬,总产量达3000余公斤。在致富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希望,我更有信心带领乡亲们发展好产业,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无法外出的劳动力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相信大家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在中蜂养殖技术上学有所成的朱永红说话铿锵有力。

朝勿村的变化是纳浪镇脱贫路上的一个缩影,镇党政负责人表示,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我们将不断摸索扶贫路子,探寻致富途径,全镇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仍任重道远,还需加把劲儿,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记 者 徐 健  通讯员 安 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