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南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甘南藏族自治州统计局
(2025年5月8日)
2024年,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突出“六个聚焦”、实施“六大行动”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加力落实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州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初步核算,全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9亿元,增长4.8%,对经济的贡献率22.2%,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3.66亿元,增长8.4%,对经济的贡献率33.5%,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69.39亿元,增长2.5%,对经济的贡献率44.3%,拉动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425元,同比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3年的17.9∶16.5∶65.7调整为16.9∶17.0∶66.1,第一产业比重下调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调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调0.4个百分点。
年末全州总人口(户籍人口)74.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3.50万人,增加0.3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8.12%。常住人口66.5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7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3%。全年出生人口0.74万人,出生率11.10‰;死亡人口0.61万人,死亡率9.20‰;人口自然增长率1.90‰。
全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424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8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7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1.6万人,劳务创收36.04亿元,大力开展劳务协作,向天津市输转劳动力97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3395人,向第三方输转劳动力2634人;全年应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入库登记2074名,就业1911名;“三支一扶”人员164名、特岗教师265名;举办线下招聘会73场,提供就业岗位3.9万个,“直播带岗”活动137场,提供就业岗位5.1万余个;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1337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3家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吸纳富余劳动力5734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6亿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3%。
全年全州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6.14亿元,比上年增长4.9%。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34.48万亩,比上年增长2.0%,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3.06万亩,增长1.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1.03万亩,增长3.9%;青饲料种植面积10.39万亩,下降1.9%。粮、经、饲比由2023年的54.7∶37.2∶8.0调整为54.3∶38.0∶7.7,粮食作物比重下调0.4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上调0.7个百分点,青饲料比重下调0.3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总产量12.80万吨,比上年增长1.7%;中藏药材产量6.93万吨,增长6.8%;油料产量2.10万吨,增长5.9%;蔬菜产量6.89万吨,增长0.6%。
年末各类牲畜存栏 270.97万头、只,比上年减少6.19万头、只,下降2.2%。其中:牛存栏120.64万头,减少3.57万头,下降2.9%;羊存栏129.92万只,减少2.21万只,下降1.7%;猪存栏15.51万头,减少0.32万头,下降2.0%。
全年肉类总产量11.24万吨,比上年增长8.6%。出售和自宰肉牛59.73万头,增长8.9%;出售和自宰肉羊144.19万只,增长10.9%;出售和自宰肉猪25.23万头,增长0.4%。牛奶产量8.59万吨,增长6.1%。绵羊毛产量1298吨,下降7.0%。
年末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49.7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09%;其中:拖拉机注册登记6720台,增加573台,联合收割机注册登记81台,增加11台。
全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4%,私营企业下降5.1%。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7.1%,重工业增长8.0%。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0.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黄金4062千克,比上年增长6.7%;水泥103.07万吨,增长7.0%;发电量39.03亿千瓦时,下降14.3%;鲜冻畜肉4001吨,下降30.1%;乳制品9072吨,下降23.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43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59.01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2.6%,营业收入利润率26.3%。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0个,比上年增加12个。
全年全州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86亿元,比上年增长6.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49亿元,下降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6.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24亿元,增长0.5%;金融业增加值14.41亿元,增长2.1%;房地产业增加值10.46亿元,增长3.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23.92亿元,增长3.3%,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6.40亿元,增长7.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07.52亿元,增长2.6%。
年末全州机动车保有量17.11万辆,其中:营运车辆0.50万辆,非营运车辆16.61万辆,校车4辆;公交车92辆,出租车1480辆。全年完成客运量97.79万人次,增长8.0%,客运周转量12373.52万人公里,增长7.2%。
全年邮政行业(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业务收入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0%。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706.79万件,增长11.0%;快递业务量397.27万件,增长36.7%,快递业务收入1.02亿元,增长15.7%,其中同城业务量43.71万件,增长10.8%;异地业务量353.6万件,增长40.7%。全州共有邮政普遍服务网点111个,快递品牌9家,快递服务网点48个。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8.47亿元,下降1.9%。年末固话用户4.62万户,减少0.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85万户,增加3.32万户。互联网用户25.59万户,增加2.92万户。
全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44.08亿元,增长7.1%;乡村12.79亿元,下降11.1%;按行业统计,批发零售业45.79亿元,增长1.5%;住宿餐饮业11.08亿元,增长5.6%;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45.99亿元,增长1.6%;餐饮收入10.88亿元,增长5.7%。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倍,家用电器类增长91.2%,粮油食品类增长5.9%,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4.1%,日用品类增长0.5%,文体娱乐类下降1.8%,书报杂志类下降7.2%,烟酒饮料类下降9.5%,化妆品类下降26.6%,汽车类下降36.1%,服装鞋帽类下降85.5%,通讯器材类下降88.4%。
全州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8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9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446个,电商企业87家,小微电商企业及个体网店1000余家,东西协作消费扶贫交易额2.83亿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4030万元,比上年下降35.1%,其中:出口总额1033万元,增长39.2%;进口总额2997万元,下降32.9%。
全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2%,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增长26.4%。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4.7%;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1.3%,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1.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3%,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01.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7%。民间投资增长10.1%。
全年共组织施工项目438个,比上年下降26.0%,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95个,下降9.5%;新开工项目190个,下降42.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1%,其中:住宅投资下降8.2%。房屋施工面积63.72万平方米,下降11.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3.00万平方米,下降5.1%。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15.23万平方米,下降3.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4.04万平方米,增长14.7%。房屋竣工面积2.26万平方米,下降72.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0万平方米,下降52.4%。商品房销售面积7.58万平方米,增长16.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58万平方米,增长18.4%。全州备案登记物业服务企业102家。
全年城市老旧小区改造30个小区2866户。
全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5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6.52亿元,增长10.5%;非税收入8.12亿元,下降4.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25.24亿元,下降5.1%。
年末全州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住户存款303.73亿元,增长7.5%;非金融企业存款51.37亿元,增长9.0%;机关团体存款135.86亿元,下降1.5%;财政性存款23.96亿元,增长25.7%。各项贷款余额295.57亿元,增长6.3%,其中:住户贷款130.44亿元,增长15.4%;企(事)业单位贷款165.13亿元,增长0.1%。
全年全州保险公司保险保费收入8.64亿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财产险收入6.09亿元,下降6.9%;寿险收入2.55亿元,增长12.3%。赔付支出5.62亿元,下降7.6%。其中:财产险支出4.63亿元,下降10.8%;寿险支出 0.99亿元,增长10.8%。
全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17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工资性收入27023元,增长4.5%;经营净收入4640元,增长6.1%;财产净收入990元,增长5.2%;转移净收入1664元,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959元,增长5.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7%,下降0.6个百分点。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66.8辆。
全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6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工资性收入5625元,增长6.9%;经营净收入5356元,增长9.3%;财产净收入121元,增长5.0%;转移净收入1605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99元,增长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降低0.8个百分点。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7.6辆。
年末全州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24万人,其中待遇领取0.8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9.2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8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60.6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4万人。年末全州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392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92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46万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8.2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72万人。
全年为40797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11954万元;为9697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保障金7066万元;为4341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供养金3969万元;为789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1235万元;为7566名困难残疾人和1.08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2813万元。全年实施临时救助1.3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896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28人次。全年办理结婚登记5224对,办理收养登记6例。全年福利彩票销售8020万元。年末全州社会养老床位2797张(含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20家。
全年争取立项省列科技计划项目17项,争取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选派科技特派员227名,选派“三区”人才120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38亿元。全年授权专利192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57件;外观设计专利21件。
2024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园)830所,其中:幼儿园424所,小学353所(含教学点202所),普通中学46所,职中3所,中专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园)学生(幼儿)130959名,其中幼儿园22679名,小学60741名,初中29590名,高中15641名,中职2159名,特校149名。加授藏语文中小学139所,在校学生45182名;加授藏语文幼儿园103所;寄宿制学校188所,寄宿学生55796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6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3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28%。
全年全州中职教育招生1172名,“内地普通高中民族班扩招工程”招收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63名,“千名人才培养计划”录取904名,天津定向医学类本科录取41名。
落实到位各类保障资金44409万元,为8910名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发放贷款9147.36万元。落实各类资助资金7227.29万元,惠及学生12万人次。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7311万元,全州19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落实“三包”资金27098万元,“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目标全面实现。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教育助学项目滋蕙计划和金徽正能量公益基金会公益助学活动资金41.65万元,共资助全州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新生417人;蒲公英助学计划资金37万元,资助品学兼优高中生110人。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校学生1207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1874人,预科生196人。教职工717人,其中:专任教师537人。招生3204人,毕业生3154人。
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18个,公共图书馆9个。全年出版发行藏汉两文《甘南日报》547万份,其中:藏文报纸224万份,汉文报纸323万份。全州广播综合覆盖率100%,其中:乡村广播综合覆盖率100%;无线广播覆盖率91.4%,其中:乡村无线广播覆盖率91.3%,少数民族语音广播覆盖率63.3%。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其中:乡村电视综合覆盖率100%;无线电视覆盖率89.3%,其中:乡村无线电视覆盖率88.4%,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覆盖率38.1%。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33.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旅游花费136.98亿元,增长25.0%。全州A级旅游景区41处。建成观景台89处,3A级旅游厕所338座。建设文化旅游标杆村17个、全域旅游专业村1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706个。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3000余家。
持续打造8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建成“文旅驿站”3处。“百年藏寨·九色甘南”探秘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创新宣传手段和思路,开展“放歌金城关·助力兰洽会”宣传活动,搭建“一见钟情天水麻辣烫·两心相悦甘南民族风”和“格桑花开·甘南诗会”等热点话题,2024年营销流量创历史之最,甘南荣登中国旅游报社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年轻人热搜的热门小众出游目的地”榜单榜首,被马蜂窝发布的《年轻人“平替旅行”报告》誉为拉萨的热门平替。持续提升《相约甘南》精品剧目和《幸福家园》《藏墙夯舞》等文艺精品,创排《江河同源》《腾飞草原·幸福甘南》等歌舞剧目,举办“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格桑花开”甘南文旅诗会和“安多牧场之夜”音乐会等特色活动,承办2024年藏地传奇自行车赛甘南之夜和开幕式、九色甘南“扎尕那杯”足球邀请赛开幕式等文艺演出活动。深化人文交流,受省上委派前往尼泊尔、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交流演出,组团前往天津、定西、天水等城市举办专场演出。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举办“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书画摄影展、全民阅读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在旅游旺季持续开展县市锅庄舞常态化展演和甘南大剧院外景舞台演出,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年末全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3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74个(含村卫生室),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5个,其他机构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523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99人,注册护士1518人,药师(士)254人,技师(士)422人,其他技术人员382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0.41万张,其中:医院0.31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07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0.04万张。
全州婴儿死亡率降至4.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5.22‰,孕产妇实现零死亡,住院分娩率99.73%。全州建成区域医学中心40个、急危重症救治中心35个,职业病诊断检查服务机构覆盖率100%。
全州共有各类体育场地3681个,体育场地面积143.62万平方米。共有健身站点141个,单项体育协会和农民体协10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294名,国民体质监测站9个。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0.60亿元,下降25.0%。
全州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37场,并成功打造了多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成功举办了“2024甘南藏地传奇自行车赛”“2024九色甘南“扎尕那杯”足球邀请赛”“2024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2024“冬韵迭部 冰雪奇缘”冬季旅游活动暨五省(区)高原地区“腊子口杯”篮球邀请赛”等大型品牌赛事。我州代表队赴州外参加比赛8场,参加林芝市高原体育大会“南迦巴瓦峰杯”篮球邀请赛,荣获了第三名。参加“全民健身我先行”2024年“多彩阿克塞·好客哈萨克”甘肃省第四届少数民族广场舞大赛,荣获二等奖,同时代表甘肃省参加2024年中国健身锅庄舞大赛,获得冠军。两支篮球队参加了甘肃肃北赛区2024年“村BA”球王争霸赛,荣获第四名和第八名。参加2024中国(玉树)广场舞(健身锅庄舞)展演暨“舞动玉树”健身锅庄舞比赛,荣获优秀组织奖。代表甘肃省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马上项目的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代表甘肃省赴新疆克拉玛依市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西北赛区)足球比赛等。组队参加甘肃省青少年锦标赛。根据我州项目布局和训练发展实际,共组织100人参加了青少年组田径、足球、篮球、武术、柔道、乒乓球6大项比赛,共获得第三名4个,第四名3 个,第五名2个,第六名3个,第七名5人;11人制男子(乙组)足球获得第七名,11人制女子(乙组)足球获得第八名,3名教练员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全年5人参加了甘肃省田协二级裁判员培训班并取得了二级裁判员证书;4人参加甘肃省自行车裁判员培训班并获得结业证书。2024年全州共向省体校输送运动员50名,其中:柔道12名、摔跤5名、曲棍球20名、足球9名、武术1名、拳击2名、田径1名。
全年总用水量8486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6%,其中:农业用水量4735万立方米,增长1.0%;工业用水量178万立方米,下降21.1%;城镇生活用水904万立方米,下降17.4%;乡村生活用水1552万立方米,增长0.9%;人工生态环境用水472万立方米,增长12.4%。
全州共有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15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10个;地质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地质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2个。
初步核算,全年全州能源消耗总量比上年下降2.1%。单位GDP能耗下降5.7%。
全州8个地表水国控断面、6个地表水省控断面、3个地级和1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以及11个重要水功能区水质优良(优于Ⅲ类)比例均达到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合作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7%,七县城区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保持在97.8%以上。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等级为二级,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65.3分贝,声环境质量评价为较好。
全州气象雷达观测站点3个。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年降水量604.5毫米,比上年减少43.7毫米;年平均气温4.3℃,升高0.8℃;年日照小时数2232.1小时,减少49.2小时。
全州共有地震台站67个,其中:24个测震台,4个微观前兆台,31个强震台,GNSS台站2个,新增形变台1个,新建断层气5个。有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1个,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66个。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9起,比上年下降14.7%;死亡31人,下降11.4%;受伤19人,下降44.1%;直接经济损失165万元,下降77.6%,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全年共发生火灾189起,无死亡和受伤人员,直接财产损失234.52万元,未发生较大及有影响的火灾。过火面积190801平方米,受灾户数166户。
全年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0起,其中洪涝灾害7起,风雹灾害10起,雪灾3起。受灾人口7.8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2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000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719头(只);倒塌房屋1户5间,严重损坏房屋10户47间,一般损坏房屋240户572间。直接经济损失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