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展规划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南州“十三五”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1-10 点击数: 作者: 来源:

州政办发〔2016〕251号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南州“十三五”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单位,省属驻甘南有关单位:

《甘南州“十三五”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8日

甘南州“十三五”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精神,结合甘南州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和目标,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历史

藏医药学是世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是藏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以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浩繁的经典著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12世纪初,甘南藏医药就被载入了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公元13世纪以来,甘南地区先后涌现出了密宗大师吉格、娘仓长隆曼干、安果.南卡桑格等在藏区久负盛名、精通医理的名藏医,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藏医药遗产。明清以来,拉卜楞寺、卓尼禅定寺、贡巴寺院相继建立了“曼巴扎仓”,以寺院教育的独特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造诣、又富实践能力的藏医药人员,并不乏成就显著的名家学者,为甘南藏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走出民间,走出了寺院,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纵观藏医药在我州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用“起步早,发展慢”六个字来概括。说“起步早”,是因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继西藏自治区藏药院成立后,全国第二所全民所有制藏医院就创建于我州夏河县,安多藏区第一个集科研、临床、教学实习、藏药制剂生产于一体的藏医药研究所创建于甘南。说“发展慢”,是因为我州藏医药至今尚未形成产业优势,而起步晚于我州的西藏、青海等省经过发展已经形成自己的藏医药品牌,使藏医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将藏医药的发展列入我州重点开发的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实施追赶战略,使我州藏药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差距仍然十分明显。

(二)资源现状

1、药材资源及产区分布。甘南州中藏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样。80年代普查,药用植物达850余种,常用的有320余种,栽培的有20余种。根据甘南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特征,以及地道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全州可基本划分为三个药材生态区域。一是舟曲、迭部山地亚热带、暖温带栽培区。该区主产黄(红)芪、纹党、猪苓、天麻、黄芩、半夏、淫羊藿等;人工种植的品种主要有纹党、黄(红)芪、猪苓、天麻、半夏等。二是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卓尼、临潭县温带半干旱栽培区。该区主产当归、党参、柴胡、黄芩、独活、丹参、赤芍、鬼臼、牛蒡、羌活、秦艽、黄精、雪上一支蒿等;主要的种植品种有当归、黄(红)芪、党参、柴胡、大黄等。三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地带合作市、夏河、碌曲、玛曲县,该区主产唐古特大黄、党参、独一味、手掌参、狭叶红景天、藏木香、翼首草、松香、秦艽、羌活、雪上一支蒿、龙胆、川贝母等药材。主要种植的品种有唐古特大黄、独一味等。

2、传统大宗药材生产情况。传统大宗道地中药材种类有当归、党参、黄(红)芪、柴胡、唐古特大黄、羌活、秦艽、藏木香、翼首草等。其中以毗邻岷县、渭源为主的优质当归产区卓尼、临潭。2015年,全州中藏药材种植面积22.67万亩,产量4.3万吨,年创产值约4亿多元,成为我州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其中,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种植面积约15万亩,产量约1.8万吨左右;以舟曲为主的优质汶党、黄芩、猪苓、天麻等产区,党参种植面积约2万亩,产量约8000左右吨。以合作市、夏河、碌曲等为主的优质唐古特大黄产区,种植面积近3000亩,产量约3500左右吨。以玛曲为主的优质独一味产区,2015年独一味野生抚育种植面积近2万亩,野生和抚育区总产量约1000吨,占独一味总产量的85%。

(三)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州、县、乡、村藏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员队伍充实壮大。全州共有藏医药医疗机构7所,其中州级1所,县级6所,各级藏医医疗机构共有病床268张,乡卫生院开展藏医药工作的占64.11%,有19.28%的村卫生室能开展藏医药工作,藏传佛教寺院有藏医门诊7所。全州共有藏医药专业人员573人。州藏医药研究院作为全国第一所藏医药研究机构对全州藏医药的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创办了全国最早的藏医药刊物《藏医药研究》,完成了《甘南藏医志》、《甘南藏医药论文集》的整理和编撰。在临床研究方面,承担了治疗萎缩性胃炎、胆石症、胃溃疡、病毒性肝炎等四项国家级课题;药物研究方面,“仁青佐台”、“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松石丸”等六项研制课题分别获得省地级科技进步奖,研制出藏成药制剂380多种。注重对藏医药古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共收集藏医药经典古籍1700多册,整理出版20多部藏医药著作。藏医的独特诊疗方法如尿诊、放血、药浴等得到继承发扬,濒于失传的藏药珍宝丸等藏药配制技术得到了传承。甘南州卫生学校和甘肃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办的甘肃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是西藏之外甘、青、川唯一一所藏医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

(四)藏药加工业

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新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州有从事藏药种植、加工的藏药企业54户,其中3户企业已通过GMP认证,即甘南佛阁藏药有限公司、甘南藏药制药有限公司,合作市卡加曼藏药开发公司。另有藏医院制剂室6家,合计从业人员300余人,开发出了独一味流浸粉、仁青芒觉胶囊、红花如意丸、洁白丸等一系列优秀产品,能批量生产300多种优质、高效、安全的常用藏药制剂和70多种名贵藏药,有70多种藏药已取得批准文号。销售方面除甘南佛阁藏药公司和甘南藏药制药有限公司的部分产品在外省市场销售外,其余的都在本省和本地销售使用。另外,甘南州吉祥香巴拉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玛曲县黄河首曲药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以藏药为主的保健品生产厂家。生产的“吉祥香巴拉”和“百治雅”牌香巴拉珍宝胶囊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保健品批准文号。藏药“独一味”药材流浸膏已通过初步论证投入生产,红景天系列保健产品也已投放市场,甘南州百草生物科技公司和合作市卡加曼藏药开发公司发展潜力强劲。2015年,全州生产藏药成药65余吨,中藏药产业完成产值5200多万元。

二、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藏区工作,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提出了许多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对藏区特色产业发展给予更大支持和帮助,为加快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国家更多的特殊政策和项目支持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甘南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主观愿望强烈,为我州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甘南属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甘、青、川交接处,东部山高林密,西部草原辽阔,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海拔1100米-4900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米以上,地形复杂多样,气候资源丰富,雨水充沛,境内中藏药材品种850余种,中藏药材蕴藏量大,大多生长在2500米以上。人工种植面积在25万亩左右,产量在2万吨左右。气候和环境多样性显著,具有优越的气候资源优势;甘南州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源,甘南藏族群众无使用农药化肥的习惯,保持了药材的纯天然性,甘南州也是我省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发展有机中藏药材产业的资源优势。

三是随着世界回归自然呼声的不断升高,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天然药物、保健品、食品、日化用品、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愈加受到欢迎。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是国家医保的重要组成,中成药品种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1/3。国内中药市场迅速增长,一批传统的中药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道地药材需求旺盛。我州当归、黄芪、党参等大宗药材达到总产量的35%左右。独一味药材占总产量的85%左右,唐古特大黄占总产量的50%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藏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较低。目前甘南州中藏药材种植没有统一规划,以农户种植为主体,中藏药材种植技术支撑不够,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滞后,规范化种植体系建设不够,濒危药材的野生驯化、家种不够,珍贵的野生濒危中药材得不到修养和延续,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当归抽薹现象严重,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中藏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低,集约化示范作用弱。

二是中藏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中藏药产业领域高层次、复合型的新产品研发设计及产业化的领军人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中藏药材精深加工的探索方向和目标尚未明确,藏药品种主要以丸剂、散剂为主,剂型落后,整体产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条短,科技附加值低,中藏药产业对全州GDP的贡献率小。

三是中藏药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缺乏。中藏药材产业领域招商引资没有较大突破,中藏药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低,质控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品牌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没有培育出对产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中藏药产业化开发能力不强,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形成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机制,没有培育出来知名品牌产品。

四是中藏药市场和物流体系不健全。甘南州中藏药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滞后,仓储物流设施落后,中藏药材大型集散中心等交易平台尚未建立,市场信息不畅。

五是中藏药产业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中藏药材产业化开发在甘南州培育新兴产业中的战略地位尚未确定,多渠道、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没有形成,再加上甘南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大,财政收入有限,用于中藏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产业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

六是中藏药野生资源破坏严重。近年来野生药材采挖严重,冬虫夏草、川贝母、猪苓、重楼、秦艽、蚕羌、淫羊藿等野生药材遭到过度采挖,导致生态破坏严重。

七是特色藏医药学术思想濒临消失。藏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藏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基层机构藏医药人才匮乏,老藏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藏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甘南州丰富的中藏药资源优势和独特的藏医药文化优势,坚持“医药并重、以医带药、以药促医”的发展理念,优先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加快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建立完善藏医药研究机构,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藏医药研究专家和人才,强化藏医药理论和新特药品的研制,力争在藏药科研成果及知识产权等领域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加强中藏药新产品研发,培育藏药骨干企业,打造中藏药品牌产品,建设中藏药大健康产业链、价值链,形成若干产业聚集区,实现中藏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2020年发展目标:力争到2020年末,藏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8万亩,总产量达到7万吨,藏药中成药产量达到100吨以上,年产值2亿元,实现增加值0.92亿元。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专业人才,着力培育3-5个国内外中藏药知名品牌、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中藏药生产企业1-2户、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中藏药生产企业3-5户,基本实现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经营。

2025年发展目标: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万吨,藏药中成药产量达到140吨,年产值达到3亿元,实现增加值1.25亿元。着力培育5-10个国内外中藏药知名品牌、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中藏药生产企业3-5户、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中藏药生产企业5-10户,中藏药材原料规范种植基地基本建立。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和投入,使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程度较高的中藏药材加工生产体系。基本打开国内市场,进入主流药品市场,积极培育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得到进一步延伸。同时,研究促进野生药材保护抚育和人工繁育工作快速发展,有效缓解濒危紧缺药材供需矛盾,将我州打造成为甘肃乃至全国重要的藏医药生产基地。

四、发展重点

(一)突出中藏药材大品种培育,做优中藏药材种植产业

1、扩大成熟药材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当归、唐古特大黄、柴胡、纹党参等药材品种为重点,以“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建立种子种苗基地,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多种形式,建设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药材种植示范区。

2、开展适宜性特色药材品种的引种、示范和推广。利用甘南州高原无污染的特点,推进有机绿色中藏药材生产,引种、示范和推广膜荚黄芪、黄芩、掌叶大黄、黄连、人参等品种。

3、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与驯化。积极开展川贝母、淫羊藿、独一味、秦艽、羌活、猪苓、天南星、鬼臼、喜马拉雅紫茉莉、翼首草、藏茵陈、红景天、冬虫夏草等野生中藏药材资源保护及人工驯化扩繁研究,逐步实现珍稀野生中藏药材人工栽培,在珍稀野生中藏药材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小型中藏药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繁育基地,实现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保护。

(二)突出中藏药骨干企业培育,做强中藏成药精深加工

依托甘南卡加曼藏药有限公司、甘南藏药制药有限公司、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卓尼县佛赐藏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投融资能力、扩张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中藏药企业。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力度,促进“藏药南下”和“南企北上”,积极引进国内大型中药制药企业在甘南投资,辐射带动中藏药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中藏药科技企业,为产业发展增加新动力和发展后劲。

(三)突出中藏药产品研发,做大中藏药主体市场

1、拓展现有中藏成药品种的市场。落实国家对民族药扶持的政策,由相关部门出面协调,将现有临床应用好、市场潜力大的中藏成药品种纳入国家和省级《医疗保险目录》、《基本药物目录》,同时扩充原有品种的新剂型(如在丸剂基础上增加片剂、胶囊等),适当放宽准入门槛,支持企业加强市场推广,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2、加强现有中藏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发挥藏医药在治疗心血管、风湿、类风湿及消化等疑难疾病方面的优势,对洁白丸(片)、二十五味珍珠片、红花如意丸等有一定市场规模、疗效确切、特色明显、增长潜力大的品种二次开发,围绕行业准入和市场准入的关键需求,采纳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制剂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技术、药理毒理及药效、临床疗效验证、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疗效,促进产品进入国内主流医疗市场。

(四)突出中藏医药产业集聚,建设合作市国家中药材原料储备库

依托甘南合作生态产业园区,引导甘南佛阁藏药有限公司、甘南藏药制药有限公司、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中藏药企业适度集中,提高资本、人才、资源等产业要素的集聚程度,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中藏药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积极支持甘南百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国家中药材原材料储备库建设。

(五)突出藏医药特色文化挖掘,发展藏医药大健康产业

1、发展藏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发挥甘南州独特的草原旅游、藏文化旅游等优势, 发展“特色旅游+藏医药养生”旅游线路,建设一批藏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基地,开发以藏医药文化体验、藏医药保健体验、藏医药产品体验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鲜明、互为支撑的藏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

2、开发藏医药保健食品。研制开发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疲劳等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推进中藏药向预防、保健、康复、食疗等方向延伸发展,研发、生产以甘南州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

3、开发藏医药日用产品。结合藏医药特殊治疗技术,发挥中藏药抗寒、活血化瘀等优势,研发洗浴、足浴、护肤、美容等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当归、沙棘、羊肚菌等特色药食同源中藏药材,拓展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六)强化支撑条件

1、强化中藏药源头保护,为中藏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政府和企业联动配合,加强对中藏药材生长环境区域的保护,制定和出台相关中药材采挖条例,划定限制采挖区域,根据不同药材的生长期限,有计划、又层次、有节制的采挖乱挖,破坏生长环境、导致资源的枯竭。

2、强化中藏药仓储物流建设,为中藏药产业发展提供交易支撑。把藏药材种植基地建好做大,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建立“龙头企业+网络平台+合作社”的经营机制模式,打造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藏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辐射甘、青、川三省藏区的“甘南高原中藏药材储备库”,建立“甘南中藏药仓储物流中心”、“甘南中藏药质量检测中心”、“甘南中藏药综合信息中心”和“甘南中藏药网上交易中心”,为藏药产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和品质保障。

3、强化中藏药产业发展保障,为中藏药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加大对藏药材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各类投入资金,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进入藏药加工、生产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藏药科研、加工和经营。并从省级财政六大行动陇药专项中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项目资金,对藏药发展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扶持。

4、强化中藏药市场营销宣传,为中藏药产业发展提供品牌支撑。加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摒弃门派之见,谋求共赢,由政府在不同的层面搭台整合市场,建立省、州、县三级促销平台,由藏药龙头企业实施藏药营销整合,充分利用代理、联营及“互联网+”等一系列现代营销手段,提高藏药市场占有率。

5、强化中藏药人才队伍培养,为中藏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加强与甘肃中医药大学藏医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藏中成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送藏药生产专业技术骨干进修深造。加强名老藏医和专家学术理论、临床经验的学习继承工作,培养出新的名藏医和学科带头人。

五、保障措施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引进生产管理技术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藏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质量品牌激励和保护机制。建立银企、银政新型合作关系,指导藏药企业提高信用等级。金融机构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信贷政策,对成长性好的藏药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引进藏药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加强与省内外医药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进一步提高藏药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以传统藏药体系为基础,加强藏药理论和新特药品的研制,鼓励藏药生产企业提升藏药企业生产水平。

(二)突出中藏药的战略地位

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藏药事业作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具体实践,把藏药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全州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甘南州藏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藏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办法。积极协调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解决藏医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政府行为到位、规划建设到位、资金投入到位。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落实省工信委《关于支持甘南州藏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省级陇药专项资金争取力度,重点支持藏药生产领域关键技术的攻关、新产品研发、藏药企业技术改造、新品藏药生产线建设等,为加快发展藏药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立项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要对藏药企业优先照顾,提供方便。

(四)加强中藏药研发,组建产业联盟

组建藏药发展集团,走集团化、产业化的路子,把我州藏药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甘南藏医药研究院的研发骨干和龙头作用,加强与州内各藏药企业以及社会力量、外商等的合作,组建甘南藏药发展集团,通过调整结构、优势互补、集约经营,面向市场,明确方向,重点研究开发有资源优势和药理特色、有高新技术含量、市场前景广阔的藏药骨干“拳头”产品,攻克一批高新科研课题,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甘南藏药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实力。

(五)实施项目带动,推进中藏药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藏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和节能减排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实施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和筛选一批的思路,健全和完善藏药产业发展项目库,提高项目质量。切实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跟踪落实项目进度,促使重大项目早日投产达标。

(六)加强药源基地建设,保护野生中藏药材资源

  要统筹规划,将盛产藏药的重要地域列为全州藏药材保护基地,加强对藏药材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要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藏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纳入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建立藏药材GAP种植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农户”的路子。尤其对一些市场需求量大、濒临灭绝的珍贵药材资源进行科学培植,从而促进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