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产业发展
合作市:聚焦主责主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23-05-06 点击数: 作者: 来源:甘南工信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刻把握“强州府”战略布局,结合“三抓三促”行动,加快推进“百亿强县”和“十大高地”目标任务,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和底色,2023年,合作市以增强经济动能的主动性、拓展招商引资的实效性、扩大高原产业优势的创造性、补齐商业短板的积极性,主动向上要政策、争项目,积极谋划大节会、新活动,持续强调度、优服务,力争全市县域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如期完成,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民生项目为基础 以提升城市服务为目标
合作市精细组织重点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南扩北提东进西升”城市建设方向,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市政建设为重点,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重点项目共68个,总投资43.4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8个,总投资27.4亿元,新建项目40个,总投资16亿元。截至目前,全市68个重点项目中,28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复工建设;40个新建项目中,2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1个项目初步设计已批复,4个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待评审,9个项目正在编制初步设计,11个项目可研已批复,13个项目可研待批复。完成棚户区改造694户、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6个;完成全市65各校区的天然气入户,落实“三项重点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住建领域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建筑业产值增加10%;完成玛曲东路高架桥、羚城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念钦街学府路地下通道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共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审计10个,送审工程价款共计4,757.43万元,节约工程投资472.67万元,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23条;共完成82个项目的工程量审核,送审工程价款共计4.95亿元,节约工程投资3929.68万元;完成甘南文旅会展中心EPC总承包项目等24个项目的工程量现场踏勘。

      以招商引资为牵引 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合作市全力以赴实施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全面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大突破,取得了第一季度“开门红”,2023年已成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个、战略框架协议2个,项目总投资22.95亿元,分别为投资2.95亿元的杰楼一昂沟尾矿库改扩建项目和投资20亿元的华晟云合作市数据中心建设项目,截至目前,杰楼一昂沟尾矿库改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10月底完工,华晟云合作市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计划于2023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9月底完工。在“请进来”的同时也主动“走出去”,2023年3月,市委书记李新平带领党政考察团赴深入成都、株洲、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考察对接招商引资工作,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与企业代表共叙友谊、共谋发展。
以创新金融产品为主体 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导向
以壮大市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己任,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按照产业基础、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债券项目申报及管理规范。搭建政府、金融、中小微企业沟通桥梁,通过产品推介会、政银企座谈会,鼓励各银行对符合续贷条件的市场主体按正常续贷业务办理,进一步为全市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合作社及有贷款需求的农牧民群众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为企业引来金融活力。至目前,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9.86亿元,比年初增加9.52亿元,增幅9.5%,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2.22亿元。深入推进绿色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积极引导市内2家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结合农牧名群众生活实际,大力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信贷产品,目前已为三镇三乡两街道,发放贷款6478.1万元,1306户。
     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以文旅经济富民乐民

合作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带动战略,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有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季度合作市旅游接待人数为42.404万人,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91%;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为2.197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98%。加快推进当周林卡、慧溪民宿等高端民宿集群建设,完成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打造一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持续完善全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尽快建成公路驿站项目、录豆囊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高原生态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依托当周景区旅游厕所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当周景区基础设施,全力做好当周草原风景区5A级创建工作补短板和卡加曼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各项前期筹备工作。全力筹做好“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相关工作,筹备第二十一届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相关工作。整合优质宣传资源,着力挖掘媒体营销、活动营销、热点营销、渠道营销和商品营销潜力,精心培育本土文旅讲解员和网络达人,提炼特色形象品牌,多角度、多平台、多渠道宣传推介羚城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形成以全州主题形象品牌为龙头、县域形象品牌为支撑、景区品牌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品牌体系。